
(1).上卿的采邑。《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公與 免餘 邑六十,辭曰:‘唯卿備百邑,臣六十矣,下有上祿,亂也。’”
(2).優厚的爵祿。《後漢書·蔡茂傳》:“極而有禾,人臣之上祿也。”
(3).指宗廟。 漢 揚雄 《太玄·數》:“九人:一為下人,二為平人,三為進人,四為下祿,五為中祿,六為上祿,七為失志,八為疾瘀,九為極。” 範望 注:“六為陰位,而尊者莫過宗廟,故上祿為宗廟,天子所不敢先也。”
“上祿”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種含義:
上卿的采邑
指古代上卿(高級官員)的封地或食邑。例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記載,關于封地數量的争議中提到“下有上祿,亂也”,反映了當時的等級制度。
優厚的爵祿
表示豐厚的官爵俸祿。如《後漢書·蔡茂傳》中“人臣之上祿也”,強調高位官員享有的待遇。
指宗廟
在部分文獻中代指祭祀祖先的宗廟。例如漢揚雄《太玄·數》将“上祿”列為象征宗廟的等級之一。
如需具體古籍例句或進一步考據,可參考《左傳》《後漢書》等典籍。
《上祿》是一個漢語詞語,表示在財富、地位、榮譽等方面取得上升的意義。
《上祿》的部首是“礻”,表示祭祀,其它部分是“卄”和“隸”。它的總筆畫數是18畫。
《上祿》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經典《尚書·祿命》。其中記載了封建統治者對于臣子賜祿、爵位的命令。因此,《上祿》一詞逐漸演變為表示財富、地位的提升。
《上祿》的繁體字為「上祿」。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差異。《上祿》在古代的寫法為“⿰示卄隸”,其中“⿰”表示左右結構的合體形式
1. 他通過艱苦努力,終于實現了自己的上祿之路。
2. 那位商人靠着一次成功的交易,一躍而為富豪,享受着上祿的喜悅。
1. 上升:表示向上移動或提高。
2. 祿位:指官職、地位。
1. 發財:表示獲取財富,富裕起來。
2. 升官:指在官位上晉升。
1. 貧困:表示財富匮乏,生活困頓。
2. 下降:指向下移動或降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