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驚猿脫兔”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該成語出自清代吳敬梓的長篇小說《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還虧得苗子的腳底闆厚,不怕巉岩荊棘,就如驚猿脫兔,漫山越嶺的逃散了。”
字面含義
形容受驚的猿猴和逃脫的兔子,比喻動作極其敏捷、迅速奔逃的狀态。
引申意義
《驚猿脫兔》是一個成語,意為比喻速度極快,猛烈如驚猿,快速如脫兔。
「驚」字的部首是「心」,總筆畫數為10。
「猿」字的部首是「犬」,總筆畫數為11。
「脫」字的部首是「⺇(肉)」,總筆畫數為8。
「兔」字的部首是「⺈(兒)」,總筆畫數是7。
《驚猿脫兔》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後漢書·馬援傳》:“猿脫兔忘食。”後來逐漸演變為形容速度極快、敏捷如猿、兔子的撤離。
《驚猿脫兔》的繁體字為「驚猿脫兔」。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的略有不同,例如:
「猿」字古代寫作「猨」,其字形中的“⺝”表示動物;
「脫」字古代寫作「脫」,字形中的「⺇」表示人物的肉體部位;
「兔」字古代寫作「兎」。
1. 他跑得快得像是驚猿脫兔,誰都追不上他。
2. 史書上記載着他的驚猿脫兔之術,成為了後來人們傳頌的故事。
1. 驚奇:意為非常吃驚或感到意外。
2. 猿猴:指猿類和猴類動物。
3. 脫離:表示擺脫,不再受制于某種狀态。
4. 兔子:屬于哺乳動物、兔科兔屬,具有頗高的繁殖能力。
1. 疾馳:形容速度非常快,類似于驚猿脫兔。
2. 飛快:形容動作非常迅速,速度快如飛翔。
3. 迅捷:形容行動敏捷、迅速。
1. 緩慢:與驚猿脫兔相對,表示動作行動較慢。
2. 穩定:指情況保持平穩,動作行動緩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