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lar period(term);a day marking one of the 24 divisions of the solar year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alendar] 根據太陽的位置,在一年的時間中定出二十四個點,每一點叫一個節氣。通常也指每一點所在的那一天
(1).猶節候。季節,氣候。 漢 王充 《論衡·寒溫》:“寒溫天地節氣,非人所為明矣。” 南朝 宋 謝靈運 《燕歌行》:“孟冬初寒節氣成,悲風入閨霜依庭。” 唐 張籍 《喜王起侍郎放牒》詩:“東風節氣近清明,車馬争來滿禁城。”《紅樓夢》第九四回:“如今雖是十一月,因節氣遲,還算十月。” 柳青 《銅牆鐵壁》第十三章:“這時是陰曆七月初二,雖然過了‘立秋’的節氣已經十來天了,可是到晌午還是很熱。”參見“ 二十四節氣 ”。
(2).氣節。《宋書·自序傳》:“﹝ 沉矯 ﹞以節氣立名,仕為立武校尉、偏将軍。” 明 方孝孺 《戆窩記》:“士之可貴者在節氣,不在才智。” 姜妙香 《追懷往事》:“﹝ 梅蘭芳 ﹞是個明大義、講節氣的人。”參見“ 氣節 ”。
節氣是中國古代根據太陽運行規律和氣候變化制定的時間劃分體系,主要用于指導農事活動,以下是詳細解釋:
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地球公轉軌道)上的位置劃分的24個時間節點,每個節點對應地球在軌道上運行15°的位置。每個節氣既指時間點,也指對應的日期,如“春分”既表示太陽到達黃經0°的瞬間,也指這一天的日期。
起源于春秋時期,最初僅有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個節氣,後逐步完善為二十四節氣,秦漢時期正式确立。其劃分以黃河中下遊氣候為基準,反映中原地區自然節律。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節氣體現了中國古代天文觀測與農業實踐的結合,至今仍在民俗、飲食、養生等領域傳承。例如清明掃墓、冬至吃餃子等習俗均與節氣相關。
如需了解具體節氣名稱及日期,可參考搜索來源中的《節氣歌》。
節氣是中華民族獨有的一種時間記載方式,它是根據地球公轉和黃道面與赤道的交角,将一年分為24個等分的時刻點。每個時刻點都具有特定的氣候和物候現象,用于農事、節日和人們生活節奏的調整。
節氣的拆分部首是“日”和“氣”,“日”的拼音是“ri”,在節氣中表示太陽和時間;“氣”的拼音是“qi”,在節氣中表示物态和氣候。而在中國字典中,節氣的筆畫是12畫。
“節氣”一詞最早見于《禮記·月令》,成為古代九州漢字文化中重要的術語之一。節氣的劃分起源于古代農耕文化,用于指導農事和農民的生活。
節氣的繁體字為「節氣」。
在古代,節氣的漢字寫法為「節氣」。
1. 農曆二十四節氣中,芒種是夏季最重要的節氣之一。
2. 春分是一年中晝夜長度相等的節氣。
節氣的近義詞有“氣候節氣”、“節令”。
節氣的反義詞是“非節氣”或“非時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