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委以軍事重任。謂寄以阃外之事,故雲。 唐 張說 《贈涼州都督上柱國郭君碑》:“鎮西陲,信國之藩屏;坐北落,亦王之爪牙。故入奉期門,而出分閫寄。” 宋 陸遊 《賀張都督啟》:“運籌決帷幄之勝,遂定廟謨;假鉞督中外之軍,仍專閫寄。” 明 徐渭 《代江北事平賜金币謝表》:“伏念臣本書生,誤叨閫寄,跨兩省一京之地,當諸夷數道之衝。”
“阃寄”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軍事語境,具體解釋如下:
阃寄(kǔn jì)指委以軍事重任,即将統率軍隊的權力托付給某人。其中:
該詞屬于古漢語專用詞彙,現代極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唐代軍事制度相關研究。
阃寄(kǔn jì)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本指内侍和太監傳遞帝王密信、重要物品的地方,後來泛指傳遞消息或物品的人或場所。
阃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阝(阜),右邊的部首是門。阃的總筆畫數為8。
阃寄這個詞的意義來源于古代宮廷制度,在中國古代皇宮中,有專門負責傳遞帝王密信和重要物品的人員和地方。這個詞也有繁體字形式,是「闃寄」。
古時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阃寄在古代的寫法通常是使用篆書或隸書形式。篆書是秦朝時期的一種字體,特點是線條規整、筆畫繁多。隸書是漢代時期隸書家發展起來的一種字體,筆畫比篆書簡略。這些古代寫法都有各自的風格特點和變化。
1. 他被任命為敏銳的眼睛,始終守護皇帝身邊,成為宮中最可靠的阃寄。
2. 我們需要一個忠誠可信的阃寄來傳遞重要文件。
阃城、阃寺、阃員、阃員合同、阃員制度
報遞、遞送、傳遞、傳信
接收、收取、停留、保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