粝糠的意思、粝糠的詳細解釋
粝糠的解釋
雜有糠秕的糙米飯。 宋 蘇舜欽 《啟事上奉甯軍陳侍郎》:“雖裘葛不完,糲糠幾廢,亦未嘗造謁有位,祈望恩奬。”
詞語分解
- 粝的解釋 粝 (糲) ì 粗糙的米:粝食(粗米飯)。粝粱。粝米。 筆畫數:; 部首:米; 筆順編號:
- 糠的解釋 糠 ā 稻、麥、谷子等的子實所脫落的殼或皮:米糠。糟糠。糠秕。糠醛(有機化合物,是制造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藥物等的原料)。 蘿蔔等因失掉水分而中心呈蜂窩狀。 筆畫數:; 部首:米;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粝糠(lì kā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本義及引申義三個層面解析:
一、字源與本義
- 粝(lì):
指糙米或粗劣的食物。《說文解字》釋為“粗米也”,《漢書·外戚傳》有“食粝粢之食”的記載,強調其粗糙、未精加工的特性。
- 糠(kāng):
指谷物脫粒後的外殼,《玉篇》注為“谷皮也”。古人常以“糠秕”比喻無用之物,如《晉書·孫綽傳》“糠秕流品”。
- 合成詞義:
“粝糠”本指糙米與谷殼的混合物,泛指粗劣的糧食,如《韓非子·五蠹》中“粝粢之食,藜藿之羹”的貧瘠飲食描述。
二、引申義與文化象征
- 物質生活的貧瘠
古代文獻常以“粝糠”代指底層民衆的生存狀态。如《鹽鐵論·毀學》雲:“粝糠不飽者不務粱肉”,喻指貧困者無暇追求奢靡。
- 精神價值的貶抑
唐宋以降,“粝糠”漸具哲學隱喻。禅宗語錄《景德傳燈錄》載:“粝糠障目,不見泰山”,比喻瑣碎欲望遮蔽心智。張耒《送李端叔》詩“粝糠飽妻子,布褐傲公卿”則賦予其安貧守志的褒義。
三、現代語義與用例
現代漢語中,“粝糠”的使用多見于書面語及曆史文本,保留兩層含義:
- 實指意義:粗劣食物(例:“災民以粝糠果腹”)。
- 比喻意義:
- 貶義:無價值的事物(例:“棄之如粝糠”);
- 褒義:質樸的生活方式(例:“甘守粝糠之志”)。
參考文獻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
- 顧野王《玉篇》(宋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中華書局,1998年。
- 桓寬《鹽鐵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 道原《景德傳燈錄》,廣陵書社,2007年。
- 張耒《張耒集》,中華書局,1990年。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網絡擴展解釋
“粝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搜索結果解析如下:
基本解釋
- 拼音:lì kāng
- 結構分解:
- 粝(lì):指糙米,未經精加工的粗米。
- 糠(kāng):谷物(如稻、麥)脫粒後剩下的外殼或皮屑,質地粗糙。
詳細釋義
- 本義:指混雜糠秕的糙米飯,形容食物粗劣。
- 例如:宋代蘇舜欽《啟事上奉甯軍陳侍郎》中提到“粝糠幾廢”,描述生活清貧時粗糧難繼的狀态。
- 引申義:可代指貧困、簡樸的生活條件,或比喻低劣、無價值的事物。
使用場景
- 文學描述: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體現物質匮乏或生活艱辛。
- 現代語境:較少使用,但可借喻資源粗糙或品質不佳。
補充說明
- 與“糠”相關的其他含義:
“糠”單獨使用時,還可形容食物因失水而質地松空(如“蘿蔔糠了”)。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建議查閱權威詞典或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北渚筆句不慧不可開交不屑毀譽車客敕曉沖年踹營打圍大煙叮當敵庭椴楊頓曲多此一舉分花約柳佛祖輔車相依幹淨利索稾薦梗介顧影慚形合同工轟震歡忭鼓舞黃耳荒漠會厭膠革進進積暑沮逆孔時濫泥梨膏糖六邊形率達麻沸散明法螟蛉之子奈何骞損峭坂清當青绂清河青鬟青蛇窮家子繩墨之言聖人師水牛過河貪官污吏托領汪坑卧隱武榦五一國際勞動節析珪胙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