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優容接待。《後漢書·黨锢傳·李膺》:“是時朝庭日亂,綱紀穨阤, 膺 獨持風裁,以聲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為登龍門。”《宋書·庾炳之傳》:“﹝ 炳之 ﹞性好潔,士大夫造之者,去未出戶,輒令人拭席洗牀。時 陳郡 殷沖 亦好浄,小史非浄浴新衣,不得近左右,士大夫小不整潔,每容接之。 炳之 好潔反是, 沖 每以此譏焉。”
(2).謂接納;結交。 清 黃宗羲 《劉瑞當先生墓志銘》:“ 崇禎 間, 吳 中倡為復社以網羅天下之士,高才宿學多出其間,主之者 張受先 、 張天如 。東 浙 馮留仙 、 鄴仙 與之枹鼓相應,皆喜容接後進,标榜聲價。” 清 方文 《題鄒滿字節霞閣》詩之二:“好靜罕容接,貧交有酒徒。”
“容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主要包含以下兩層核心解釋:
優容接待
指以寬容、尊重的态度接待他人。例如《後漢書·黨锢傳·李膺》中提到,李膺因“獨持風裁”且善于容接士人,被其接待者被稱為“登龍門”,體現其禮遇之重。
接納、結交
強調主動建立聯繫,尤其是對後輩或不同背景者的接納。如清代黃宗羲在《劉瑞當先生墓志銘》中描述複社成員“喜容接後進”,即通過接納後輩擴大影響力。
古代文獻中的體現
現代簡化釋義
當代語境中,“容接”更偏向“容忍、接納”的寬和态度,常用于團隊合作或人際交往中化解矛盾。
“容接”兼具“優容接待”的行為與“接納結交”的主動性,古代多用于描述士人交往,現代則強調和諧包容的心态。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側重方向。
《容接》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容納、接納。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容(部首:宀,筆畫:5)、接(部首:扌,筆畫:5),總共有10個筆畫。
《容接》是現代漢字,常見于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的語言文字中。它的繁體寫法為「容接」,和簡體寫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容接」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在古人的石刻和銅器上,「容接」這個詞通常以古篆體書寫,形狀略有變化,但整體結構基本一緻。
以下是幾個使用《容接》的例句:
1. 他願意容接各種不同意見,以求真正的進步。
2. 這個公司的文化很開放,容接各類創新想法。
3. 希望我們能夠容接彼此之間的差異,和平相處。
幾個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如下:
組詞:容忍、接納、容納、接受等。
近義詞:容納、接納、接受、包容、寬容等。
反義詞:拒絕、排斥、駁斥、拒收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