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辭官養老。《史記·孟嘗君列傳》:“ 孟嘗君 因謝病,歸老於 薛 。” 宋 蘇轼 《醉白堂記》:“夫 忠獻公 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歸老於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釋也。” 清 鄭燮 《儀真縣江村茶社寄舍弟書》:“二公并以大宗伯歸老于家,享江山兒女之樂。”
(2).終老。 唐 何扶 《送阆州妓人歸老》詩:“竹翠嬋娟草逕幽,佳人歸老傍汀洲。” 明 陸容 《菽園雜記》卷二:“僧 慧暕 涉獵儒書,而有戒行, 永樂 中,嘗預修《大典》,歸老 太倉 興福寺 。”
“歸老”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且在不同文獻中均有體現:
指古代官員主動辭去官職,回歸故鄉或私人生活,安享晚年。這一用法常見于曆史文獻,強調從仕途隱退後的生活狀态。
指度過晚年直至生命終結,側重于時間上的終點,不特指辭官。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或不同語境用法,可參考《史記》《醉白堂記》等原文。
歸老是指年紀較大的人退休、返鄉或者安享晚年的意思。歸老一詞凸顯了對老年人的尊重和關愛,強調他們應該有權利和機會享受相對輕松、舒適的生活。
歸字由彐部和回部組成,彐為部首,回為偏旁。彐部位于字的左側,回部位于字的右上方。歸字共包含7個筆畫。
歸字最早的含義是“套上皮帶”的意思,後來引申為“返鄉、回歸”的概念。在繁體字中,歸字的形态保留古漢字的形狀,為歸。
在古字書中,歸字的寫法稍有不同。舊時歸字的彐部寫成田字旁,回部寫成人,整體形狀與現代有所差異。隨着時間的推移,寫法逐漸演變為現代形态。
1. 爺爺終于達到了歸老的年紀,可以放下工作壓力,享受悠閑的晚年。
2. 奶奶離開城市,選擇歸老鄉村,過上了喜歡的生活。
歸隱、歸真、歸依、歸心、歸宿
退休、安度晚年、返家、回歸
出發、踏上征途、上班、社會活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