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要沖,重地。 宋 陳師道 《徐州學記》:“ 徐 地東近 齊 魯 ,北屬 趙 魏 ,南引 江 淮 ,西通 梁 宋 ,四衝六達之郊,南北之亢頸也。”
“亢頸”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亢頸(拼音:kàng jǐng)意為比喻要沖、重地,多用于描述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例如宋代陳師道在《徐州學記》中提到徐州是“南北之亢頸”,強調其作為交通樞紐的地位。
地理意義
指某地處于多方向交彙的核心位置,如徐州“東近齊魯,北屬趙魏,南引江淮,西通梁宋”,凸顯其戰略價值。
延伸争議
部分資料(如查字典)提到“亢頸”也可形容人因情緒激動導緻“頸項緊繃”的狀态,但這一解釋未見于權威典籍或主流詞典,可能為現代引申義或誤讀。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徐州學記》原文或權威曆史地理文獻。
亢頸(kàng jǐng)是一個漢字詞語,一般用于描述人或動物因憤怒、緊張或不安而頸部緊繃、擡高或僵硬的狀态。
亢頸的部首為“亠”和“頁”,它的總筆畫數為13。
亢頸的來源可能與人或動物在憤怒或緊張狀态下,頸椎受到肌肉緊繃的影響有關。這個詞的繁體形式為「亢頸」。
在古代,亢頸的漢字寫法可能稍有不同。例如,在漢代字典《說文解字》中,亢頸的寫法為「抗頸」。這反映了對頭部舉起或僵硬的意象。
他憤怒地亢頸着,不停地大聲喊叫。
獅子的亢頸動作,展示了它的威武與威嚴。
亢奮、亢忙、亢旱、頸椎、頸項等。
頸杼、頸梗、頸直等。
頸部松弛、頸軟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