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謂每鄉建一大墓,以葬棄屍。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上:“ 大曆 初, 關東 人疫死者如麻, 滎陽 人 鄭損 ,率有力者,每鄉為一大墓以葬棄屍,謂之鄉葬。”
“鄉葬”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古代每鄉設立一座大型墓穴,用于集中埋葬無主或棄置的屍體。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如李肇《唐國史補》記載,大曆初年關東地區疫病流行,死者衆多,當地人鄭損組織力量“每鄉為一大墓以葬棄屍”,稱為鄉葬。這體現了古代應對大規模死亡事件的集體安葬方式。
實施背景
主要用于處理以下情況:
延伸含義
部分現代解釋(如)補充了“在家鄉安葬”的引申義,但需注意這是基于詞語字面的擴展理解,并非原始文獻中的直接定義。
文化意義
反映了古代基層社會治理中“鄉”作為行政單位的社會職能,以及儒家文化對“死者為大”的倫理實踐,即便對無主屍體也給予基本尊嚴。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曆史案例(如唐代荥陽鄭損組織鄉葬的細節),可參考《唐國史補》等原始文獻。
《鄉葬》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在家鄉安葬屍體”。當一個人去世後,将其遺體運回家鄉進行埋葬,這就是鄉葬。
《鄉葬》這個詞可以拆分為:“丿”(部首),其整體部首筆畫為1+2=3個筆畫;“肀”(部首),其整體部首筆畫為2+2=4個筆畫。
鄉葬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是中國古代文化習俗的一部分。在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祭祀和安葬,認為這是對逝者的一種尊重和懷念。因此,鄉葬成為一種較為常見的葬禮方式。
鄉葬的繁體寫法為「鄉葬」。
在古時,鄉葬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可以表示為「鄉葬」、「鄉殮」或者「鄉埋」等。
1. 祖輩骨灰的鄉葬地在這裡,我們要每年都來祭拜。
2. 爺爺生前遺願是鄉葬,所以我們将他的遺體送回老家。
3. 小村子裡沒有公墓,鄉葬是我們唯一的選擇。
鄉葬的相關詞語有:鄉親(同在一個鄉裡的親人)、鄉愁(對故鄉的思念)、鄉音(鄉下地方的方言)、鄉村(農村地區)等。
鄉葬近義詞:鄉土葬、家鄉葬
鄉葬反義詞:異地葬、外地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