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隱匿暗藏。 宋 歐陽修 《五保牒》:“近年不住申報盜賊羣火極多,蓋緣盜賊必先須鄉村各有宿食窩藏之處,及所得贜物,常有轉賣寄附之家。”《水浒傳》第五二回:“ 高廉 聽了,冷笑道:‘你這夥草賊,在 梁山泊 窩藏,我兀自要來勦捕你。’”《隋唐演義》第四二回:“你家為什麼窩藏叛犯 李密 在家,快快拿出來!”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十六:“農會會員還能窩藏地主惡霸嗎?”
“窩藏”是一個法律術語,指明知是犯罪的人或贓物而故意隱匿、藏匿,幫助其逃避法律制裁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動詞含義
指隱匿罪犯、違禁品或贓物。例如:“窩藏罪犯是違法行為”(例句)。
該詞為偏正式結構(窩+藏),強調“暗中隱藏”的主動性。
曆史淵源
宋代歐陽修在《五保牒》中已提及“窩藏”現象,指盜賊藏匿贓物或寄附于鄉村。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一十條:
類型 | 詞語 | 說明 |
---|---|---|
近義詞 | 隱匿、隱藏 | 均含“藏匿”之意 |
反義詞 | 檢舉、揭發 | 指向司法機關主動舉報行為 |
需區分“窩藏”與“包庇”:
如需了解具體法律條文,可參考《刑法》第三百一十條及司法解釋。
《窩藏》是一個動詞,意指藏匿或隱蔽的行為。通常用來形容人或動物隱藏自己、保護自己的行為。
《窩藏》的拆分部首是“穴”和“⻏”。它的總筆畫數為12。
《窩藏》一詞源于古代漢語,由“窩”和“藏”兩個字組成。其中,“窩”指的是一個小巢、小洞或隱蔽的地方,“藏”則表示藏匿、隱藏。
《窩藏》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窩藏」。
在古代漢字中,《窩藏》的寫法與現在相似,沒有明顯變化。
1. 他在山裡找到一個窩藏已久的野獸。
2. 孩子們在床底下窩藏着,不敢出聲。
1. 窩藏地:指可以用來窩藏藏身之處。
2. 窩藏者:指進行窩藏行為的人或動物。
1. 躲藏:指隱藏或躲避。
2. 遁入:指逃避或隱藏。
暴露:指顯露或暴露出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