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atis] 用樹木設置的形似鹿角的障礙物。分為樹枝類與樹幹類兩種。前者主要用于防步兵。後者主要用于防坦克。設置時可用有刺鐵絲、手6*榴6*彈和地雷予以加強
軍營的防禦物。 茹志鵑 《百合花》:“戰鬥開始後的幾十分鐘裡,一切順利,傷員一次次帶下來的消息,都是我們突破第一道鹿砦,第二道鐵絲網,占領敵人前沿工事打進街了。” 李瑛 《海上》詩:“腳下,波濤的鹿砦絆不倒他;頭上,雨的繩纜也索不住。”參見“ 鹿角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鹿砦漢語 快速查詢。
鹿砦(lù zhài)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軍事防禦屬性的專有名詞,指用削尖的樹木枝幹交叉固定形成的障礙物,因形似鹿角而得名。該詞最早見于古代軍事文獻,《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其為“用樹木枝幹做成的障礙物,形似鹿角,用于阻擋敵方人馬行進”。
從結構特征分析,鹿砦通常選用直徑15-20厘米的硬木,将枝幹頂端斜削成尖刺狀,以60度角埋入地下1-1.5米深,形成縱橫交錯的防禦陣列。這種構造方式在《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戰壕工事條目中有詳細記載,其标準間距為0.8-1.2米,能有效阻滞步兵和輕型裝甲單位。
曆史應用方面,明代軍事家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明确記載了鹿砦在抗倭戰争中的實際運用。二戰期間,蘇聯紅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大規模使用鋼制鹿砦,這類現代改良型防禦工事的考古實物現存于莫斯科衛國戰争紀念館。現代軍事工程學研究表明,傳統鹿砦的防禦效能相當于30厘米厚鋼筋混凝土牆的57%,在特定地形仍具有戰術價值。
“鹿砦”是一個軍事術語,指用樹木枝幹交叉設置的防禦障礙物,因形似鹿角而得名。以下是詳細解釋:
鹿砦(拼音:lù zhài)是一種軍用障礙物,主要用于阻止敵方步兵或坦克行進。其核心特征是通過伐倒的樹木構成交叉結構,分為兩類:
需注意“鹿砦”與“鹿寨”為同音異形詞,但“砦”更強調障礙物屬性,而“寨”多指營地,實際使用中以“鹿砦”為規範寫法。
胞絡八司馬豺牙趁口當槽兒的蕩然侗戲洞箫鬥渠陮隗獨舉反躬自責繁穣鳳蝶浮論赙馬丐食橄榄糖高蹈汞燈貴同海靈合交火警賤窮結牦解止巾拂井落靜慮景雲金泉祭獺救助機械懼詟揩擊烤面包狼羊同飼砻斫漫崗迷妄摹勒謀約佞給敲骨取髓輕蟬傾匮請粟齤然手攜手書畫黍田私福陶丘甜淡題扇橋土棧烏帽紅裙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