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名。 北周 設置。主管對外重大交際禮儀。《資治通鑒·陳宣帝太建四年》:“ 周 遣大将軍 昌城公 深 聘於 突厥 ,司賓 李除 、小賓部 賀遂禮 聘於 齊 。” 胡三省 注:“ 後周 倣 成周 之制以建官,司賓,蓋《周官》大行人之職。”
(2).官名。 唐 代對鴻胪寺的改稱。掌管賓客兇儀之事及冊諸蕃。參閱《通典·職官八》。
(3).官名。 唐 宮内官,屬尚儀局,掌賓客朝見等事。參閱《舊唐書·職官志三》。
(4).負責接待賓客。《北齊書·祖珽傳》:“時 徐君房 庾信 來聘,名譽甚高, 魏朝 聞而重之,接對者多取一時之秀, 盧元景 之徒并降階攝職,更遞司賓。”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武孝廉》:“又年餘,婦自往歸 石 ,止於旅舍,託官署司賓者通姓氏, 石 令絶之。”《儒林外史》第四回:“就是我主顧 張老爺 、 周老爺 ,在那裡司賓。”
“司賓”是一個古代官職名稱,其含義和職責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具體解釋如下:
北周時期
作為主管對外重大交際禮儀的官職,職能相當于《周禮》中的“大行人”。例如《資治通鑒》記載北周曾派遣司賓李除出使突厥。
唐代演變
動詞用法
廣義上可指“負責接待賓客”的行為,如文獻中提到的“司賓李除”即承擔外交接待職責。
作為成語時,比喻在特定場合承擔主持或接待的核心角色。
“司賓”一詞涵蓋官職、職能及行為三層含義,核心均圍繞禮儀接待。需結合具體曆史背景理解其職責範圍。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通典·職官八》《舊唐書·職官志》等原始文獻。
司賓(sī bīn)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主持宴會招待賓客的官吏”。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口”和“土”,部首“口”表示與言語、口齒相關,而部首“土”表示與土地、官職相關。
司賓的拆分筆畫為6畫,其中第一畫是橫筆,第二畫是豎筆,第三畫是撇筆,第四畫是豎鈎筆,第五畫是豎折筆,第六畫是捺筆。
司賓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古代的禮制,在古代,宴會是一種重要的社交活動,主持招待宴會的官吏被稱為“司賓”。這些司賓負責安排宴會的場地、食物和招待賓客等事宜。
在繁體字中,司賓的書寫形式保持不變。繁體字是指保留了更多傳統字形和筆畫結構的漢字,常用于香港、台灣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社群中。
在古時候,司賓這個詞的漢字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它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幾乎沒有區别,隻是書寫方式可能略有不同。
以下是一個例句:“宴會當天,司賓親自主持整個活動,精心安排,使得賓客們感到非常滿意。”
組詞:司賓官、司賓衙、司賓台
近義詞:宴席主持、招待員
反義詞:客人、來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