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相當于今之郵包。 宋 洪邁 《夷堅乙志·趙清憲》:“忽有京師遞角至,發之,無文書。”
(2).指傳送文書。《續資治通鑒·宋欽宗靖康元年》:“ 道君 曰:‘為宗社計,豈復論此!’因及行宮止遞角等事, 綱 曰:‘當時恐 金 人知行宮所在,非有他也。’”
遞角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境特征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和用法兩個維度解析:
一、字義分解
二、曆史用法 特指宋代通過驿站系統傳送的官方文書,其形制為"封緘之器,狀如牛角",據《夢溪筆談》記載,這種密封方式可有效防拆,日行可達四百裡。明代沿襲此制,《明會典》規定"各衙門奏本用匣,題本用角"。
三、現代應用 在閩南語中保留古義,仍将重要信函稱為"批角"。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領域,如《中國古代郵驿制度》等專著中均有專門章節論述。
參考來源:
“遞角”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郵包的古代形式
指古代傳遞文書或物品的包裹,相當于現代的郵包。例如《夷堅乙志·趙清憲》記載:“忽有京師遞角至,發之,無文書”。
傳送文書的行為
指通過驿站或專人傳遞官方文書的過程。《續資治通鑒》中提到:“止遞角等事……恐金人知行宮所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夷堅志》《續資治通鑒》等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
班祿冰凍不覺技癢不言慘呼嘲咍斥題淳化閣帖淡巴苽擣衣登明選公頂老訂立都盛盤斷蓬訛鬧肥膌焚毀拊背搤吭富貴驕人勾萌光天化日廣州市過水花花腸子蛟爐腳皮銀骥路迳廷峻卓犂湖陵墓嶙囷蓂莢目不忍覩平地樓台墝塉勤慎齊雲觀覰步日暮道遠神迷意奪十九路軍勢均力敵四季鲐稚堂馔貪謀迢遞推索枉費工夫亡匿悟發五力無損于詳密享帚自珍現銀子小韻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