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志的意思、弱志的詳細解釋
弱志的解釋
(1).缺乏主見。《逸周書·官人》:“移易以言,志不能固,已諾無決,曰弱志者也。”
(2).多用以謙稱自己的志向。 晉 陶潛 《閑情賦》:“迎清風以袪累,寄弱志於歸波。” 唐 韋應物 《福善精舍答韓司錄清都觀會宴見憶》詩:“弱志厭衆紛,抱素寄精廬。” 宋 曾鞏 《酬王正仲登嶽麓寺閣見寄》詩:“顧我客鬥牛,三年疏往還。低心念弱志,引領望衰顔。未共尊酒樂,良嗟人事艱。” 明 陳子龍 《清明雨中晏坐憶去歲在河間》詩:“弱志在奮庸,至道宜安貧。年歲日以晚,兩慮徒傷神。”參見“ 弱尚 ”。
(3).謂虛心下氣。《淮南子·主術訓》:“夫人主之聽治也,清明而不闇,虛心而弱志,是故群臣輻湊并進,無愚智賢不肖,莫不盡其能。”
詞語分解
- 弱的解釋 弱 ò 力氣小,勢力小,與“強”相對:弱小。柔弱。脆弱。薄弱。弱不禁風。柔心弱骨(形容人心地溫柔,性格和順)。 年紀小:弱冠(泛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紀)。 不夠,差點兒,與“強”相對:三分之一弱。 差
- 志的解釋 志 ì 意向:志願。志氣。志趣(志向和興趣)。志士(有堅決意志和高尚節操的人)。志學。 記,記在心裡:志喜。志哀。永志不忘。 記號:标志。 記載的文字:雜志。志怪(記載怪異的事)。 稱輕重,量長短、多
專業解析
“弱志”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
意志薄弱,缺乏主見或決斷力
這是“弱志”最核心的含義。“弱”指軟弱、不足,“志”指志向、意志、決心。合起來形容一個人遇事容易動搖,缺乏堅定的信念和果斷的執行力,常表現為猶豫不決、隨波逐流或易受他人影響。例如:“他性格弱志,遇事總是瞻前顧後,難以決斷。”
-
謙辭,用于自稱心意或志向
在古漢語或較為文雅的語境中,“弱志”有時用作謙辭,表示自己的心意、志向或所表達的想法微不足道、不夠宏大或有力。這是一種自謙的說法。例如:“謹奉拙文一篇,聊表弱志。”(謹獻上拙劣的文章一篇,略表微薄的心意。)
“弱志”一詞在現代漢語中,主要用來形容人的性格或意志狀态,指缺乏主見、意志不堅定。其古漢語中作為謙辭的用法在現代已較少見。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該詞典是漢語詞彙研究的權威工具書,收錄了“弱志”詞條,并提供了其“心志薄弱”和“謙稱自己心意”的釋義。您可以通過訪問權威的線上漢語詞典平台(如“漢典” zdic.net 或“國學大師” guoxuedashi.net 等,它們通常整合了《漢語大詞典》的内容)進行查詢核實。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是規範現代漢語詞彙使用的權威詞典。雖然其對“弱志”的收錄可能不如《漢語大詞典》詳盡,但其對詞語的釋義代表了現代漢語的規範用法。可查閱商務印書館官方或授權平台。
- 語言學/古代文獻研究:對于“弱志”作為謙辭的用法,可參考研究古代漢語、禮儀或書信文化的學術著作或論文,例如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出版的古代典籍整理本及相關研究論著中可能涉及此類謙辭的用法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
“弱志”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别,主要包含以下三層解釋:
1.缺乏主見
- 出處:最早見于《逸周書·官人》:“移易以言,志不能固,已諾無決,曰弱志者也。”
- 釋義:形容人意志不堅定,容易受外界影響,缺乏獨立判斷能力。例如,形容優柔寡斷的性格。
2.謙稱自己的志向
- 出處:晉代陶潛《閑情賦》中寫道:“迎清風以袪累,寄弱志於歸波。”唐代韋應物、宋代曾鞏等文人也曾用此義自謙。
- 釋義:古人常用“弱志”作為謙辭,表示自己的志向或抱負不夠宏大,或表達對理想難以實現的感慨。
3.虛心下氣
- 出處:《淮南子·主術訓》提到:“夫人主之聽治也,清明而不闇,虛心而弱志。”
- 釋義:此義較為少見,指以謙遜的态度對待他人,多用于描述上位者虛心納谏的品德。
補充說明:
- 現代使用: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出現在古文研究或文學創作中。
- 注意:不同語境下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避免混淆。例如,陶潛詩中的“弱志”與《逸周書》中的含義截然不同。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用例,可參考《逸周書》、陶潛《閑情賦》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鏖戰扳價班叔悲纨扇不揀采掇餐啖長桑成布慈衷從佐村鄉大理岩誕辰德言工容頓飽渡越惡菲飛猱廢址敷訓弓衣海物寒峭弘濟會者不忙矯節介甲近患進途舊院絶糧濫吹兩杖鼓寥邈泠落賣妻鬻子密當羃籬鳥吓泥菖逆接耆那教罄空神德申複生死海審詳身形摵摵石窦豕圈守真書檔寺寝天驕外愚内智彎跧為淵驅魚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