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物博的意思、地大物博的詳細解釋
地大物博的解釋
[(a country) vast in territory and rich in natural resources] 指國家領土遼闊,資源豐富
地大物博,蘖牙其間。——唐· 韓愈《平淮西碑》
又因江南地大物博,差使很多,大非别省可比。——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
詳細解釋
謂國家疆土遼闊,物産豐富。 梁啟超 《新民議·叙論》:“加以 中國 地大物博,國民性質之複雜……今乃取一羣中種種問題而研究之,論定之,談何容易!” 魯迅 《準風月談·黃6*禍》:“ 德 皇的所謂‘黃6*禍’,我們現在是不再夢想了,連‘睡獅’也不再提起,‘地大物博,人口衆多’,文章上也不很看見。” 王榮輝 《拳拳寸草心》:“他在實習中跑遍了祖國南北,他看到了祖國的壯美,看到了祖國地大物博。”
詞語分解
- 地的解釋 地 ì 人類生長活動的所在:地球(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說。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質。地殼。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陸地。地下。 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 地球上的一個區域:地區。此地。 建築材料鋪成的平面:地闆。地毯。 所在空間或區域的部位:地點。目的地。 人在社會關系中所處的位置:易地以處。 表示思想或行動的某種活動領域:見地。境地。心地。 底子:質地。 天
- 博的解釋 博 ó 多,廣,大:廣博。淵博。博學(學問廣博)。博覽。博愛。博物。 知道得多:博古。 用自己的行動獲得:博取。博得。聊博一笑。 古代的一種棋戲;後泛指賭財物:博奕。賭6*博。 專 筆畫數:; 部首:十;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地大物博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地大物博”是一個漢語成語,用于描述國家或地區疆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的特點。以下從多個角度綜合解析該詞:
一、定義與構成
“地大”指疆域面積廣闊,包含陸地、海洋等地理空間;“物博”強調自然資源種類繁多且儲量豐富,涵蓋礦産、生物、水等資源。兩者結合,既體現地理優勢,又突出資源禀賦對國家發展的支撐作用。
二、出處與演變
最早可追溯至唐代韓愈《平淮西碑》中的“地大物博,蘖牙其間”。清代李寶嘉《官場現形記》進一步将其用于描述江南地區的富庶,使其成為表達國家資源條件的經典詞彙。
三、用法與語境
- 語法功能:聯合式結構,可作謂語、定語(如“地大物博的祖國”)。
- 情感色彩:多為褒義,用于贊美或強調發展潛力,但近代部分文獻(如魯迅作品)也反思過度強調此概念可能忽視深層問題。
四、對比與延伸
- 近義詞:幅員遼闊、海闊天空(側重空間);物産豐饒(側重資源)。
- 反義詞:彈丸之地、一隅之地(空間狹小);資源匮乏(資源短缺)。
- 應用場景:常見于地理教育、國情介紹、經濟規劃等領域,強調自然條件優勢時使用。
五、例句參考
- 曆史語境:梁啟超曾以“中國地大物博”探讨國民性複雜問題。
- 現代用法:“西部地區地大物博,亟待開發”體現資源與發展的關聯性。
- 反思角度:魯迅提到“不再常提‘地大物博’”,提示需理性看待資源禀賦與實際發展的關系。
提示:該詞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避免單一強調資源優勢而忽視其他發展要素。更多例句及學術讨論可參考《平淮西碑》《官場現形記》等原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地大物博》這個詞意味着地球寬廣遼闊,物種繁多。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地》的拼音是"dì",部首是 "土",總共有四畫。
- 《大》的拼音是"dà",部首是 "大",總共有三畫。
- 《物》的拼音是"wù",部首是 "牛",總共有八畫。
- 《博》的拼音是"bó",部首是 "十",總共有十畫。
來源:
《地大物博》這個詞源自漢語中的成語,意為豐富多樣的大地生命。
繁體字:
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拼寫沒有明顯的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沒有太大改變。
例句:
- 在這座城市,你可以看到地大物博的美景。
- 這個國家的生态系統非常地大物博。
組詞:
- 地球、地面、地表、大海、大陸、大山、物種、物體、物理、博物館、博士。
近義詞:
廣博、宏大、豐富、多樣、遼闊。
反義詞:
狹小、貧乏、有限、局限。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