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文丑的意思、文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文丑的解釋

傳統戲曲中丑角的一種。與“武丑”相對。扮演性格滑稽的人物,包括人物類型極廣。以念白、做工為主。《戲劇腳色名詞考》:“這個名詞,無論 元 明 兩朝沒有, 清 朝劇本中也不見,始自何時,不得而知。但是百年以來,就有此名。他的性質大緻不過是與小丑、武丑有點分别就是了。比如昆曲中《玉環記》中的試官,《風筝誤》中的 戚施 ,《桃花扇》中的 柳敬亭 ,皮簧中如《審頭》中的 湯勤 ,《群英會》中的 蔣幹 ……演這文丑的唱白,要幹脆,舉止要輕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文丑是漢語中特指三國時期袁紹麾下武将的曆史專名,其釋義需從字源、曆史背景及文學形象三個維度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文」

    • 本義:象形字,甲骨文像紋理交錯的圖案,《說文解字》釋為「錯畫也」,引申為文字、文采、禮樂制度。
    • 武将命名邏輯:與「武」相對,古代武将名用「文」字(如文聘)多取「文武兼備」的期許,或為平衡命理(如五行缺文)。
  2. 「丑」

    • 本義:甲骨文像手指扭曲形,《說文》注「紐也」,本指十二地支第二位,後借為「醜」的簡化字,表相貌陋劣。
    • 姓名學考據:先秦至漢,「丑」作人名無貶義(如戰國刺客聶政姊名「榮」),其「勇猛」「剛毅」的隱含義與武将身份契合。

二、曆史人物考據

文丑(?-200年)為東漢末年河北名将,主要事迹載于正史:

關鍵事件:文丑與顔良共同率先鋒部隊攻白馬,中曹操誘敵之計,追擊中伏身亡(《資治通鑒·卷六十三》)。


三、文學形象演變

在羅貫中《三國演義》中,文丑被藝術重構:

  1. 戰績強化:第26回描寫其獨戰張遼、徐晃,并箭射張遼盔纓,突顯「河北四庭柱」的武勇。
  2. 戲劇性結局:為襯托關羽神勇,設計「關羽斬文丑」情節(正史中為曹軍亂兵所殺)。
  3. 文化符號意義:與顔良構成「顔文并稱」的悲劇武将符號,常見于京劇《斬顔良》《戰官渡》等劇目。

曆史真實性與文學虛構對比

維度 史實記載 《三國演義》演繹
官職 袁紹部将(無具體職銜) 「河北上将」「四庭柱之一」
陣亡過程 亂軍中被殺(《三國志》) 關羽三合斬于馬下(第26回)
性格刻畫 僅「骁猛」二字 增補「性急」「恃勇輕敵」等細節

學術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版)
  2. 陳壽《三國志·武帝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點校本)
  3. 範晔《後漢書·袁紹傳》(中華書局1965年版)
  4. 羅貫中《三國演義》(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
  5. 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年版)

注:部分古籍原文可在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查閱。

網絡擴展解釋

“文丑”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

一、戲曲角色(傳統戲曲術語)

  1. 定義
    文丑是傳統戲曲中的丑角類型之一,與“武丑”相對。主要扮演性格滑稽、诙諧的角色,涵蓋人物類型廣泛,如小官、蔔者、書生等。

  2. 表演特點
    以念白(台詞)和做工(動作表演)為主,不側重武打。例如《群英會》中的蔣幹、《審頭刺湯》中的湯勤等角色均屬文丑。

  3. 曆史淵源
    該術語在元明戲曲中未出現,清代劇本始見記載,具體起源時間不詳。


二、曆史人物(東漢末年武将)

  1. 身份背景
    文丑(?-200年)是東漢末年袁紹麾下名将,與顔良并稱“河北雙壁”,以勇猛著稱,史載其“勇冠三軍”。

  2. 主要事迹

    • 官渡之戰:建安五年(200年),率軍攻曹操,中誘敵之計陣亡于延津。
    • 文學形象:《三國演義》虛構“關羽斬文丑”情節,但正史無此記載。
  3. 評價與影響
    與顔良同為袁紹軍核心戰力,孔融曾以二人為例警示曹操。其悲劇結局常被視為袁紹集團衰落的縮影。


區分要點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三國志》《中國戲曲史》等文獻或訪問漢典、百度百科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八寸三分帽子話拔山扛鼎筆路冰絲弦猜防蠶寶寶鈔法超群絕倫塵涓厝舍大本曲點苔滌盥帝緒反德蜚樓風吹浪打風雨同舟幹剝剝谷芒鍋餅國富兵強鼓鑄害性花腿洊膺借調凈馔穄子軍棍狼艱狽蹶良辰良愈勵精哩啰哩沒死腦後賬逆形剖決乾着急嫶妍情悃親樂窮工極變囷鹿上帳兒生澁神意疏濬隋釁陶母邀賓踏橇挑菜節鐵離透串吐陠蓊蘙巫觋像鬥象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