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疏浚 ”。清除淤塞或挖深河槽使水流通暢。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二:“吾鄉 鏡湖 三百裡為人侵耕幾盡……雖欲疏濬復其故,亦不可得。”《明史·陳瑄傳》:“ 濟寧 以北,自 長溝 至 棗林 淤塞,計用十二萬人疏濬,半月可成。”《清史稿·怡賢親王允祥傳》:“請将 滄州 磚河 、 青縣 興濟河 故道疏濬,築減水壩,以洩 衛河 之漲。” 葉聖陶 《遊了三個湖》:“首先要說的, 玄武湖 跟 西湖 都疏浚了。”
“疏濬”(shū jùn)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清除淤塞、疏通水道,既可用于具體的水利工程,也可比喻解決阻礙、推動事物發展。以下是詳細解析:
字面意義
指通過人工或機械方式清理河道、溝渠等水域的淤積物,使水流恢複通暢。例如:疏濬河道、疏濬下水道()。
引申義
比喻排除困難或障礙,使事情順利進行。例如:“疏濬溝通渠道”可指改善人際關系或信息傳遞()。
字詞拆分
近義詞
疏通、疏浚、開浚。
反義詞
淤塞、堵塞()。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陸遊《老學庵筆記》,明清文獻如《清史稿》亦多次提及水利疏濬工程(),說明其長期用于描述治水活動。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疏浚技術或曆史案例,可參考水利專業資料或《明史·河渠志》等文獻。
疏濬(shū jùn)是一個動詞,意思是清理、疏通水道或河流。它由“廣”和“水”組成,部首為“廣”,總計有16個筆畫。
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漢字,它的繁體形式為疎濬。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些不同,但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以下是疏濬的一些例句:
與疏濬相關的組詞有:
近義詞包括:清理、暢通、舒暢。
反義詞包括:堵塞、阻礙、堵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