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點苔的意思、點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點苔的解釋

(1).飛落苔上。 明 高啟 《夜齋見螢火》詩:“拂竹緑莎復點苔,夜窗無月見飛來。”

(2).中國畫的一種技法。 清 錢杜 《松壺畫憶》卷上:“點苔一法,古人於山石交互處,界限未清,用苔以醒之。”《老殘遊記》第八回“又有許多松柏是緑的,一叢一叢,如畫上點的苔一樣” 戴鴻森 注:“‘點苔’是中國畫的術語。‘苔’係畫筆點上的錯雜墨點,多用於山水畫,近處表示叢草,遠處表示樹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點苔是中國傳統繪畫(尤其是山水畫)中的一種重要技法術語,指畫家用毛筆蘸墨或色,在畫面上點染出苔點或苔痕。其作用不僅在于表現山石、樹木根部的苔藓植物,更在于調節畫面節奏、增強空間層次與筆墨韻味。以下是詳細釋義:


一、基本定義與技法特征

  1. 形态表現

    點苔以大小不一、疏密有緻的墨點或色點呈現,形狀可圓潤如“胡椒點”,或細長如“松針點”,多分布于山石輪廓、峰巒間隙、樹幹根部及坡腳處,模拟自然苔藓的形态。

  2. 筆墨技巧

    需運用中鋒或側鋒,以“提按頓挫”的筆法快速點染,墨色濃淡相宜。清代沈宗骞《芥舟學畫編》強調:“點苔之法,尤關氣韻生動,須筆筆從空中墜落,力透紙背”。


二、藝術功能與美學價值

  1. 平衡構圖

    通過疏密布局,點苔可填補畫面空白、銜接山石結構,使構圖疏密得當。明代唐志契《繪事微言》稱:“苔痕為山水之眉目,無苔則山不活”。

  2. 強化質感與空間感

    濕潤的苔點能表現山石濕潤蒼茫的質感,而遠景的虛淡苔點可增強空間縱深感。如宋代米芾父子以橫點苔法(“米點皴”)表現江南煙雨朦胧之景。

  3. 傳達意境

    苔點常承載畫家的主觀情思,如元代倪瓒以疏朗苔點營造荒寒寂寥之境,清代石濤則以濃密苔點抒發奔放意氣。


三、曆史演變與流派差異


學術參考文獻

  1. 《中國美術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
  2. 沈宗骞《芥舟學畫編·卷二》(清代畫論)
  3. 周積寅《中國畫論大辭典》(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網絡擴展解釋

“點苔”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一、中國畫技法(核心含義)

  1. 技法特點
    用毛筆蘸墨點出直、橫、圓、尖或破筆(筆毛散開)的墨點,形狀類似“介”“個”等漢字結構。這些墨點通過疏密、濃淡變化,表現山石、地坡、枝幹旁的苔藓雜草,以及遠山上的樹叢,是山水畫構圖的重要技法。

  2. 藝術作用

    • 豐富畫面層次:通過苔點區分山石界限,增強空間感。
    • 彌補皴法不足:可斷開或承接線條,修正皴法缺漏,使畫面更完整。
    • 提升畫面生氣:明代唐志契稱“畫不點苔,山無生氣”,清代方薰亦強調其重要性。

二、字面含義(較少用)
指物體飛落或附着于苔藓之上,如明代高啟詩句“拂竹綠莎複點苔”中的描述。

示例應用
清代畫家錢杜在《松壺畫憶》中提及,點苔可“醒”山石交互處的模糊界限;《老殘遊記》第八回以點苔比喻松柏叢的形态。

别人正在浏覽...

白漭漭白細胞搏獲渤解嘈音柴楥成羣結夥齒少氣鋭倒裝門點放楯柱二庭發軵風濤芙蓉并蒂觀望不前孤豚腐鼠函數黃褐侯昒怳胡食堅貞焦石涓滴歸公開統砍殺客計枯樹生華賴賬列爵靈脩渌酒鹵瀉美孜孜明準憫切纰離霹靂車千人一面巧同造化曲意奉迎人氏宂務橤橤衰惡殊倫熟眠私鑄錢綏定譚譚套褲饕餮之徒通腳晚快邊未老先衰午供削切曉說下網瀉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