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文丑的意思、文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文丑的解释

传统戏曲中丑角的一种。与“武丑”相对。扮演性格滑稽的人物,包括人物类型极广。以念白、做工为主。《戏剧脚色名词考》:“这个名词,无论 元 明 两朝没有, 清 朝剧本中也不见,始自何时,不得而知。但是百年以来,就有此名。他的性质大致不过是与小丑、武丑有点分别就是了。比如昆曲中《玉环记》中的试官,《风筝误》中的 戚施 ,《桃花扇》中的 柳敬亭 ,皮簧中如《审头》中的 汤勤 ,《群英会》中的 蒋干 ……演这文丑的唱白,要干脆,举止要轻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文丑是汉语中特指三国时期袁绍麾下武将的历史专名,其释义需从字源、历史背景及文学形象三个维度解析:


一、字义解析

  1. 「文」

    • 本义:象形字,甲骨文像纹理交错的图案,《说文解字》释为「错画也」,引申为文字、文采、礼乐制度。
    • 武将命名逻辑:与「武」相对,古代武将名用「文」字(如文聘)多取「文武兼备」的期许,或为平衡命理(如五行缺文)。
  2. 「丑」

    • 本义:甲骨文像手指扭曲形,《说文》注「纽也」,本指十二地支第二位,后借为「醜」的简化字,表相貌陋劣。
    • 姓名学考据:先秦至汉,「丑」作人名无贬义(如战国刺客聂政姊名「荣」),其「勇猛」「刚毅」的隐含义与武将身份契合。

二、历史人物考据

文丑(?-200年)为东汉末年河北名将,主要事迹载于正史:

关键事件:文丑与颜良共同率先锋部队攻白马,中曹操诱敌之计,追击中伏身亡(《资治通鉴·卷六十三》)。


三、文学形象演变

在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文丑被艺术重构:

  1. 战绩强化:第26回描写其独战张辽、徐晃,并箭射张辽盔缨,突显「河北四庭柱」的武勇。
  2. 戏剧性结局:为衬托关羽神勇,设计「关羽斩文丑」情节(正史中为曹军乱兵所杀)。
  3. 文化符号意义:与颜良构成「颜文并称」的悲剧武将符号,常见于京剧《斩颜良》《战官渡》等剧目。

历史真实性与文学虚构对比

维度 史实记载 《三国演义》演绎
官职 袁绍部将(无具体职衔) 「河北上将」「四庭柱之一」
阵亡过程 乱军中被杀(《三国志》) 关羽三合斩于马下(第26回)
性格刻画 仅「骁猛」二字 增补「性急」「恃勇轻敌」等细节

学术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2. 陈寿《三国志·武帝纪》(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点校本)
  3. 范晔《后汉书·袁绍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
  4. 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5.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注:部分古籍原文可在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查阅。

网络扩展解释

“文丑”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含义,需结合具体背景理解:

一、戏曲角色(传统戏曲术语)

  1. 定义
    文丑是传统戏曲中的丑角类型之一,与“武丑”相对。主要扮演性格滑稽、诙谐的角色,涵盖人物类型广泛,如小官、卜者、书生等。

  2. 表演特点
    以念白(台词)和做工(动作表演)为主,不侧重武打。例如《群英会》中的蒋干、《审头刺汤》中的汤勤等角色均属文丑。

  3. 历史渊源
    该术语在元明戏曲中未出现,清代剧本始见记载,具体起源时间不详。


二、历史人物(东汉末年武将)

  1. 身份背景
    文丑(?-200年)是东汉末年袁绍麾下名将,与颜良并称“河北双壁”,以勇猛著称,史载其“勇冠三军”。

  2. 主要事迹

    • 官渡之战:建安五年(200年),率军攻曹操,中诱敌之计阵亡于延津。
    • 文学形象:《三国演义》虚构“关羽斩文丑”情节,但正史无此记载。
  3. 评价与影响
    与颜良同为袁绍军核心战力,孔融曾以二人为例警示曹操。其悲剧结局常被视为袁绍集团衰落的缩影。


区分要点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三国志》《中国戏曲史》等文献或访问汉典、百度百科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翱师版舆板正唪唪不识时唱段陈道车头辞出词组聪俊村邻达成淡雅堤工兜转端简兑转遁巡番第费唇舌凫船赙钱辅相耕读禾黍之悲讙豗角菱竣工骏刑空籍口兵力啬马化纳夏啪哒漂沸频次琵琶槽迁渝轻舠青绿球式驱遣人情世故三杯通大道穇穇生公识业斯文太憨生唐贡逃乱驮轿歪剌骨晚饭危惧尉鱼五时鸡憢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