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巫觋的意思、巫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巫觋的解釋

古代稱女巫為巫,男巫為觋,合稱“巫覡”。後亦泛指以裝神弄鬼替人祈禱為職業的巫師。《荀子·正論》:“出戶而巫覡有事。” 楊倞 注:“女曰巫,男曰覡。” 漢 王符 《潛夫論·巫列》:“巫覡祝請亦其助也。”《新唐書·黎幹傳》:“時大旱, 幹 造土龍,自與巫覡對舞,彌月不應。”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崔猛》:“但我所言,不類巫覡,行之亦盛德。”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巫觋(wū xí)是中國古代對男女巫師的合稱,其含義與文化背景如下:

一、基本定義

  1. 性别區分:女巫師稱“巫”,男巫師稱“觋”,合稱“巫觋”。
  2. 職業職能:負責占卜、祭祀、通靈、降神等活動,充當人與神靈之間的溝通媒介。

二、曆史演變

  1. 商周時期:巫觋是官方重要職位,負責國家祭祀與占卜。商代尤為重視巫術,《國語》記載“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2. 漢代以後:隨着儒家思想成為主流,巫觋失去官方地位,逐漸轉向民間發展。
  3. 唐宋至現代:北方巫文化衰退,長江流域及嶺南地區仍有傳承,如台灣的乩童、廣東的“問觋婆”等。

三、文化内涵

  1. 字源解析:
    • “觋”由“見”和“戊”組成,“見”象征觀察天象,“戊”代表兵器或祭祀工具,體現其通靈與占卜職能。
    • 《說文解字》稱“巫”為“以舞降神者”,強調其通過歌舞與神靈溝通的特點。
  2. 社會角色:古代巫觋兼具醫師、預言家、宗教領袖等多重身份,被視為“全能大師”。

四、相關文獻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事件(如歐洲巫術法案對比)或地域文化差異,可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巫觋的意思

巫觋(wū xì)是一個漢語詞彙,多用于古代文獻中,意為巫師或巫婆,是指能夠與神靈溝通、操縱靈魂的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巫觋的拆分部首為"巛"和"角",其筆畫數為6畫。

來源和繁體

巫觋一詞源于古代漢語,形成于中國古代社會。在繁體字中,巫觋分别寫作「巫」和「覡」。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中國的漢字書寫中,巫觋的寫法略有不同。巫在古代寫作「郚」或「婺」,而觋在古代寫作「郚」或「觋」。

例句

1. 據傳,這個村子裡有一位巫觋,能夠預測未來。

2. 曆史上一些重要的事件與巫觋的預言有着密切的關系。

組詞

巫風、觋術、觋法、巫術、巫能

近義詞

巫師、巫婆、術士、法師

反義詞

普通人、平民、無能力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