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洗。 南朝 梁 沉約 《為齊竟陵王解講疏》:“弟子 蕭子良 滌盥煩襟,栖情正業。”
滌盥(dí guàn)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書面語色彩的複合動詞,由“滌”和“盥”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指清洗、洗滌,尤指清洗身體部位或器物。以下從詞典釋義、語素分析、用法特征等角度詳細說明:
基本釋義
“滌盥”指洗滌、清洗的動作,強調通過水或其他清潔方式去除污垢。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772頁)收錄該詞,釋義為“洗滌;盥洗”。
語素分解
來源:《說文解字》:“滌,灑也。從水,條聲。”
來源:《說文解字》:“盥,澡手也。從臼水臨皿。”
動作對象
多用于清洗身體部位(如手、面)或器物(如祭器、器皿),常見于宗教儀式、醫療清潔等莊重場景。
示例:
“祭祀前需滌盥雙手,以示虔敬。”
“古醫書載,瘡瘍需以藥湯滌盥。”(《本草綱目·水部》)
語體色彩
屬書面語,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文言文或特定專業文本(如中醫、民俗學)。
詞語 | 側重含義 | 使用場景 | 語體色彩 |
---|---|---|---|
滌盥 | 清洗身體/器物 | 儀式、醫療 | 書面、莊重 |
洗滌 | 廣義清潔 | 日常衣物、物品 | 通用 |
盥洗 | 洗手、洗臉 | 日常生活 | 中性 |
“滌盥”蘊含傳統文化中對“潔淨”的儀式性追求,如:
當代語境中,“滌盥”適用于:
示例:
“中醫外科仍沿用草藥煎湯滌盥患處之法。”(來源:《中華醫史雜志》)
“滌盥”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意為“清洗”,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滌盥”由“滌”和“盥”二字組成,其中:
文獻用例
該詞可見于南朝梁沈約的《為齊竟陵王解講疏》:“弟子蕭子良滌盥煩襟,栖情正業。”此處“滌盥”引申為清除内心的雜念,表達修身養性的含義。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滌盥”已較少使用,屬于古雅詞彙,常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學創作中。近義詞可參考“洗滌”“盥洗”等。
擴展關聯
與“滌盥”相關的成語包括“滌穢蕩瑕”“齋心滌慮”等,均強調清除雜質或淨化身心的概念。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用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工具書。
暗度陳倉白玉鸾備究兵謀彩印長喟谄笑脅肩焯輝達常斷定鍛練堵當訛火二嬴蕃輔傅粉何郎服帖伉爽高蹤箇邊勾染钴60光程鴻模渾言惑突兼愛假期記籍寖濫進遷計窮酒意郡君匡難蠟燭花離謗名表郎官木椟鬧頭内親外戚恁人暖煙品覈剖辭裒彙勤實喪事深克設佩舍身取義詩伯書闆汰劣留良桃李門牆窕冶頽縱外層大氣文藝學鞋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