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山扛鼎的意思、拔山扛鼎的詳細解釋
拔山扛鼎的解釋
形容力量超人或氣勢雄偉。語出《史記·項羽本紀》:“ 籍 長八尺餘,力能扛鼎。”又:“力拔山兮氣蓋世。”《雲笈七籤》卷七八:“力則拔山扛鼎,倒拽九牛;誦則一日萬言,五行俱下。”《儒林外史》第五一回:“拔山扛鼎之義士,再顯神通;深謀詭計之奸徒,急償夙債。” 清 吳雷發 《說詩菅蒯》十二:“雕冰鏤石,小才也;拔山扛鼎,大才也。”
詞語分解
- 拔山的解釋 .比喻力大。《史記·項羽本紀》:“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晉 陸機 《吊魏武帝文》:“威先天而蓋世,力盪海而拔山。” 唐 玄宗 《巡省途次上黨舊宮賦詩》:“長懷問鼎氣,夙負拔山雄。”
- 扛鼎的解釋 .舉鼎。《吳子·料敵》:“力輕扛鼎,足輕戎馬。”《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彯搖武猛,扛鼎揭旗之士。” 劉良 注:“扛、揭,皆舉也。” 清 薛雪 《一瓢詩話》:“若七古則一韻為難,苟非筆力扛
網絡擴展解釋
“拔山扛鼎”是一個形容力量極大或氣勢雄偉的成語,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釋義
字面意為“拔起大山,舉起重鼎”,通過誇張手法形容力大無窮、勇猛超凡的狀态。既可指人的力量,也可比喻事物具有強大能力或氣勢。
二、出處與背景
源自《史記·項羽本紀》兩處記載:
- 項羽“力能扛鼎,才氣過人”(記載其天生神力);
- 項羽自歎“力拔山兮氣蓋世”(展現其悲壯氣概)。後世将兩者結合,形成成語。
三、用法特點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定語或補語,如“他拔山扛鼎的氣勢震懾全場”。
- 適用場景:常用于文學描寫或曆史人物評價,如形容武将、運動員等。
- 近義詞:拔山蓋世、力能扛鼎;反義詞:舉鼎絕膑(形容力不能及)、軟弱無力。
四、延伸說明
- “扛鼎”中的“扛”讀作gāng(非káng),特指雙手舉重物的動作;
- 鼎為三足兩耳的青銅器,重達數百斤,象征力量與權力。
示例
《儒林外史》曾用此成語描述壯士風采:“少婦騙人折風月,壯士高興試官刑。”
提示:如需完整文獻出處或更多例句,可參考《史記》原文或相關成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拔山扛鼎》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力量非凡,能夠完成艱巨的任務或承擔重大責任。下面是有關該成語的詳細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拔:手
- 山:山
- 扛:手
- 鼎:金屬
來源:
《拔山扛鼎》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描述了淮陰侯劉邦(劉備)的英勇故事。該成語由來是劉邦年輕時背着一個大鐵鼎,頂着重壓,努力走過險峻的山路。這個故事展示了劉邦非凡的力量和勇氣。
繁體字:
《拔山扛鼎》的繁體字為《拔山扛鼎》。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 漢字“拔”、“扛”、“鼎”寫作“撥”、“扛”、“鼎”。
例句:
他真是一個拔山扛鼎的人,可以勝任任何艱巨的工作。
相關詞語:
組詞: 拔地而起、挺身而出、力大無比
近義詞:力大無窮、力大無比、力量巨大
反義詞:力量不足、虛弱無力、無力回天
希望這些信息能幫到你!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