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害本性,損傷元氣。《晏子春秋·谏下二一》:“行傷則溺己,愛失則傷生,哀失則害性。是故聖王節之也。” 三國 魏 嵇康 《養生論》:“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非貪而後抑也。” 晉 葛洪 《抱樸子·酒誡》:“蓋計得則能忍之心全矣,道勝則害性之事棄矣。”
“害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解釋可綜合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傷害本性,損傷元氣,常用于描述過度行為或負面因素對生命本源的損害。例如過度悲傷、貪欲等都可能“害性”。
二、古籍出處與用法
《晏子春秋》:
“行傷則溺己,愛失則傷生,哀失則害性。”
此處強調情感失控(如過度哀傷)對生命本質的破壞。
嵇康《養生論》:
“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
指出過度追求美味會損害身體本性,主張節制欲望以養生。
三、現代應用
該詞多用于哲學、養生或道德讨論中,強調節制欲望、保持身心平衡的重要性。例如:
總結
“害性”的核心是通過古籍案例和現代延伸,體現對生命本源的維護理念。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晏子春秋》《養生論》等原著。
害性是一個常見的詞彙,在漢語中有多種含義和用法。根據不同的語境,它可以指代不同的概念。下面将從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方面介紹害性一詞。
害性的拆分部首為宀(寶蓋頭)和心(心字底部),總共包含8個筆畫。
害性在漢語中的意思源于對事物的負面影響或危害的描述。它可能指代一種破壞性的行為、狀态或特性,對人類或生物産生不良的效果。
在繁體字中,害性的寫法為「害性」,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古時候,害性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含義仍然保持一緻。古代文獻中使用的寫法可能會略有差異,但整體上指代的是負面的影響或危害。
他的行為對社會造成了巨大的害性。
害性在詞彙中可以與其他詞組合形成不同的詞組,例如:害性行為、害性狀态、害性特性等。
害性的近義詞包括:危害、有害、惡劣。
害性的反義詞有:益性、有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