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草木茂密。《六韬·奇兵》:“深草蓊蘙者,所以逃遁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孟郊》:“縣有 投金瀨 平陵城 ,林薄蓊蘙,下有積水。”
“蓊蘙”一詞屬于古典文學中的複合詞,常用于描繪草木茂盛、遮蔽覆蓋的景象。以下是具體解析:
1. 單字釋義
蓊(wěng):
在《康熙字典》中有多重含義():
(1)草莖細葉叢生(《博雅》釋義);
(2)草木茂盛,如“蓊郁”形容植被繁密(《西京賦》用例);
(3)可染黃的草名(《韻會》記載)。
讀音分“烏紅切”(wēng)與“邬孔切”(wěng),現代多取後者。
蘙(yì):
本義為“遮蔽”,特指草木茂盛形成覆蓋。如《廣韻》釋為“蘙蘙,草盛貌”,強調植被密集到遮擋視線的狀态。
2. 複合詞整體含義
“蓊蘙”結合兩字核心義項,形容草木叢生、枝葉交錯形成的濃密遮蔽景象,常見于古典詩文描繪幽深山林或荒僻之地。例如:“入山但見蓊蘙蔽日,苔徑曲折。”
3. 應用與延伸
該詞多用于文學性描寫,可引申為環境幽閉或事物繁複難辨的隱喻。需注意其古典色彩,現代漢語中更常用“蓊郁”“蔭蔽”等詞替代。
蓊蘙(wěng wěi)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植物茂盛、繁榮的樣子。通常用來形容景物繁茂、花草茂盛的場景。蓊蘙可以用來形容自然山林、花園、森林等環境中植物生長茂盛的景象。
蓊蘙由兩個部首組成:草字頭(艹)和黃帝部(黃帝)。草字頭部首通常表示與植物有關的字,黃帝部首則表示與人名有關的字。蓊蘙的拆分部首對應着其含義,同時也能便于對其結構進行分析。
蓊蘙共有25個筆畫,其中“蓊”字由13個筆畫組成,而“蘙”字則由12個筆畫組成。
蓊蘙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字演變,最早出現在《廣韻》中,是由古代詩文中的花草茂盛的景象所形成的詞語。現代漢字簡化後,蓊蘙的繁體字為「蕹薳」。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蓊蘙的字形略有變化。其中,「蓊」字古時候寫作「蕹」,字形相似但部首上的葉子更加明顯;「蘙」字古時候寫作「薳」,在字形上較為簡化。
1. 整座山脈被綠意盎然的樹木所覆蓋,給人一種蓊蘙的感覺。
2. 春天來臨,花園裡一片蓊蘙,百花争豔。
組詞:蓊蘙地、蓊蘙盛、蓊蘙叢、蓊蘙茂
近義詞:茂盛、繁茂、豐茂
反義詞:死寂、荒涼、貧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