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遺落的金子。《後漢書·列女傳·樂羊子妻》:“ 羊子 嘗行路,得遺金一餅,還以與妻。” 唐 方幹 《處州獻盧員外》詩:“落地遺金終日在,經年滞獄當時空。”《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 孟沂 見了丫鬟叙述道:‘昨日多蒙娘子美情,拾還遺金,今日特來造謝。’”
(2).《韓詩外傳》卷十:“ 吳 延陵季子 遊於 齊 ,見遺金,呼牧者取之。牧者曰:‘何子居之高,視之下,貌之君子,而言之野也。吾有君不臣,有友不友,當暑衣裘,吾豈取金者乎?’”後人常以“遺金”贊歎 吳季子 其事。 北周 庾信 《五月披裘負薪贊》:“雖逢 季子 ,不拾遺金。” 南朝 陳 張正見 《行經季子廟》詩:“地絶遺金路,松悲懸劍枝。”
(3).謂留給子孫以黃金。語本《漢書·韋賢傳》:“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 宋 梅堯臣 《次韻答黃介夫七十韻》:“未若歸教子,遺金徒滿籝。” 宋 黃庭堅 《題胡逸老緻虛庵》詩:“藏書萬卷可教子,遺金滿籝常作災。”
(4).指遺産中的金錢。 清 嚴榑 《紀王備五事》詩:“君不見富家子弟争遺金,鬩墻禍起幹戈尋。”
贈送金錢。《前漢書平話》卷中:“遺金收 趙 ,修書赫 燕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一回:“隻知道看街上賣的那三五文一小本的淫詞俚曲,鬧得他滿肚皮的佳人才子,贈帕遺金的故事。”
“遺金”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判斷:
1. 遺落的金子 指無意中丢失或遺留的金子,常見于古籍典故。例如《後漢書》記載樂羊子妻勸丈夫歸還遺金的故事。
2. 典故代稱(吳季子事迹) 源自《韓詩外傳》中吳國季子路遇遺金、牧者拒取的典故,後人以“遺金”代指此事,表達對高尚品德的贊美。
3. 留給子孫的黃金 語出《漢書·韋賢傳》名句“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指将黃金作為遺産傳給後代,常被引申為強調教育比財富更重要的觀點。
4. 遺産中的金錢 泛指繼承遺産中的金錢部分,如清代詩句“富家子弟争遺金”即描述争奪遺産的場景。
5. 其他特殊用法(較少見) 在特定文言語境中可表示“贈送金錢”,如《前漢書平話》中“遺金收趙”指用金錢收買人心。
補充說明:
《遺金》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失去的財富,特指在戰亂、災害中失去的財産。
《遺金》的拆分部首是金,筆畫是3畫(又作4畫)。
《遺金》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左傳·襄公七年》:“則遺予金二千。”在這裡,遺金指的是送給他人的財物。
《遺金》的繁體字為「遺金」。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遺金》這個詞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是「遺錦」。
1. 在戰争期間,很多人失去了家園和遺金。
2. 他出走時帶走了一筆遺金,不再回來。
3. 網絡詐騙讓許多人成為了遺金的受害者。
遺寶、遺産、遺失、遺憾、遺忘。
財富喪失、失去財物、失財。
富有、財富殖增、財産增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