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跼跼的意思、跼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跼跼的解釋

狹小貌。《鹖冠子·王鈇》:“果必信然,陰陽消散,三百六十日各反其故,天地跼跼,奚足以疑?” 陸佃 解:“跼跼,狹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跼跼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疊音詞,其核心含義為蜷縮、彎曲不伸的樣子,多用于形容人或動物因恐懼、寒冷或拘束而身體蜷縮的狀态。該詞屬于書面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中。以下是具體解析:


一、釋義與用法

  1. 蜷縮拘謹狀

    形容身體蜷曲、無法舒展的姿态,常隱含因外在壓力(如寒冷、恐懼、束縛)導緻的肢體收縮。

    例:《詩經·小雅·正月》“謂天蓋高,不敢不跼” 漢·鄭玄箋:“跼跼,曲也。” 意指因敬畏而蜷縮身體。

  2. 引申為謹慎畏縮

    由肢體動作延伸至行為狀态,表示因顧慮而行動拘束、小心翼翼。

    例:清人筆記中偶見“跼跼如轅下駒”,喻人畏首畏尾。


二、字形與詞源


三、文獻例證與權威參考

  1. 《詩經》注疏

    漢代鄭玄在《毛詩箋》中明确注釋“跼”為“曲身”,奠定其蜷曲義的核心地位。

    來源:中華經典古籍庫(查看《毛詩正義》

  2. 古代辭書收錄

    《康熙字典》引《集韻》:“跼,曲也”,并收錄“跼跼”為疊詞形态。

    來源:漢典(《康熙字典》原文

  3. 異體與關聯詞

    亦作“踘跼”“局局”,如《楚辭·九歎》“踽偻踘跼”王逸注:“曲躬也。”

    來源:國學大師(《楚辭》注疏


四、現代使用提示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獨立使用,多出現于仿古文本或成語變體(如“局天跼地”)。需注意與形近詞“踽踽”(獨行貌)區分,避免混淆。


參考來源整合:

  1. 《毛詩正義》鄭玄箋注(線上查閱
  2. 《康熙字典》足部“跼”字條(漢典鍊接
  3. 《楚辭章句》王逸注(國學網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跼跼”是“跼”的疊用形式,在古漢語中通常用來強化形容一種蜷縮、拘謹或小心翼翼的狀态。以下為具體解析:

  1. 本義與形态
    “跼”原指身體蜷曲、腰背彎曲的狀态,如“蜷縮不伸”()。疊用為“跼跼”時,更強調肢體或心理上的緊縮與受限,例如形容人因寒冷或恐懼而蜷縮成一團。

  2. 引申義

    • 拘束困頓:可比喻處境窘迫、行動受限,如“跼跼一室,難展抱負”。
    • 謹慎畏懼:形容人因顧慮多而行動遲疑,類似“跼躅(徘徊不前)”“跼顧(觀望猶豫)”()。
  3. 文學用例
    古文常以“跼跼”描繪人物心理或動作,如《楚辭》中“蜷跼顧而不行”,表現徘徊不前的矛盾心境。

提示:該詞現代漢語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獻或詩詞中,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具體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傍通襃重卞莊子刺虎逼綽虿鬈倡樂傳戒吹角連營春餅慈鴉祠主蛋品啖飲吊籠疊金黃訛脫發妻吠蛤風魔九伯趕及鲠怅構陷骨料豪黠橫授回文織錦胡浪嘉禾舞蛟蛕積極驚憐距惡君師匡國濟時拉丁化勞損輪齒率心難辦南為難友炮釺撲撲骞翔切貼親親熱熱上等兵上端傷鳥少年老成市毫刷子熟習俗耳俗氣騰超烏蠻髻香圓寫効細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