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徵的意思、暴徵的詳細解釋
暴徵的解釋
同“ 暴征 ”。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詩:“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長吏明知不申破,急斂暴徵求考課。”《舊唐書·五行志》:“猛吏淫威奮其毒,暴徵急政破其資。”
詞語分解
- 暴的解釋 暴 à 強大而突然來的,又猛又急的:暴雷。暴病。 * 。暴力。暴漲。暴發。風暴。暴風驟雨(亦喻聲勢浩大、發展迅猛的群衆運動)。 過分急躁的,容易沖擊的:脾氣暴躁。暴跳如雷。 兇惡殘酷的:兇暴。暴虐。暴君
- 徵的解釋 徵 ǐ 古代五音之一,相當于簡譜“”。 徵 ē 見“征”③徵⑦。 筆畫數:; 部首:彳;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暴徵(bào zhēng)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含義指統治者或官吏橫征暴斂、殘酷榨取的行為。其核心在于強調征稅的強制性、殘酷性與不公正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 分字釋義
- 暴 (bào): 本義指兇惡、殘酷、急驟。此處引申為兇狠、殘暴、不顧法度之意,形容征稅手段的嚴酷與蠻橫。
- 來源參考: 《說文解字》:“暴,晞也。從日,從出,從廾,從米。”段玉裁注:“…引伸為疾急、為殘虐。”(《漢語大字典》等辭書均有收錄此義項)。
- 徵 (zhēng): 本義為“召”,後主要引申為征收(賦稅、兵役等)。此處特指賦稅的征收。
- 來源參考: 《周禮·地官·闾師》:“以時徵其賦。” 此“徵”即指征收賦稅(《辭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等均有此義項)。
二、 整體釋義
“暴徵”二字結合,構成一個動賓結構(或可視為偏正結構),意指:
- 殘酷、橫暴地征收(賦稅): 指統治者或官吏不顧人民死活,以極其嚴苛、兇狠、不合法度的方式強行征收賦稅。
- 指殘酷榨取的賦稅本身: 有時也指代這種征收行為所得到的、體現着殘酷性的賦稅。
三、 曆史背景與文化内涵
“暴徵”一詞深刻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苛捐雜稅對民衆造成的沉重負擔與苦難。它常與“橫斂”連用為“暴徵橫斂”,是描述暴政的核心詞彙之一。這種行為往往導緻民不聊生,是社會動蕩的重要根源。
- 來源參考: 《孟子·梁惠王上》雖未直接使用“暴徵”一詞,但“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的論述,正是對統治者過度剝削(包含暴徵)的強烈控訴。後世文獻如《左傳》、《史記》等對類似暴政的記載,也為此詞提供了曆史語境。
四、 引申與影響
“暴徵”行為及其帶來的後果,常被用來警示統治者需施行仁政,體恤民力。它也成為批判曆史上昏君、貪官的重要依據。其核心含義在現代漢語中雖不常用,但“橫征暴斂”作為其近義詞仍在使用,其批判精神得以延續。
- 來源參考: 柳宗元《捕蛇者說》中“苛政猛于虎”的著名論斷,正是對“暴徵橫斂”這類殘酷剝削行為最形象的概括和深刻批判。
“暴徵”是一個具有強烈批判色彩的古漢語詞彙,專指統治者或官吏以殘暴、非法手段強行征收賦稅的行為或由此産生的賦稅本身,深刻揭示了古代社會苛政對民衆的壓迫,是理解曆史、批判暴政的重要語詞。
網絡擴展解釋
“暴徵”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和字義演變來區分。以下是兩種主要解釋:
1.作為“暴征”的異體寫法(常見含義)
讀音:bào zhēng
釋義:指強行征收或橫暴征稅。
- 詳細解釋:由“暴”(強橫、突然)和“徵/征”(征收)組成,常見于古代文獻中,描述官吏濫用權力苛捐雜稅的行為。例如:
- 白居易《杜陵叟》詩:“長吏明知不申破,急斂暴徵求考課”,揭露官吏為政績橫征暴斂。
- 《舊唐書·五行志》提到“暴徵急政破其資”,亦指苛政。
- 相關成語:常與“橫征暴斂”“暴斂橫征”等連用,表達對苛政的批判。
2.作為征兆或迹象(較少見)
讀音:bào zhēng
釋義:指突發的征兆或迹象。
- 詳細解釋:此義項中,“暴”強調突然性,“徵”指迹象。例如《左傳·昭公二十年》中“暴征”可能隱含征兆之義。但此用法在曆史文獻中較為罕見,需結合上下文确認。
使用建議
- 優先語境:在曆史、文學類文本中,“暴徵”多指橫征暴斂,如唐代詩歌和史書記載。
- 注意字形:若寫作“暴征”(簡體),則僅有征稅義;若保留“徵”(繁體/異體),需結合語境判斷是否涉及征兆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舊唐書》等權威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暗室欺心百舉百全寶奁本能表彰并線波迸擦損層層疊疊成都蔔次辂斷絃掇弄發環放颠防旗分攤佛心天子孤孺孤學古掾曹駭沐合成慧葉膠鬲之困嗟仰極且月濟勳磕搭彍騎兩利憐下林箊亂弊鸾鹄在庭駡駡咧咧馬頭羊木杷排班儴徉日記洳濕乳香煞認生冷深晦素魣貪着陶韋天國條施偷幸退場物鬽無憑鎢絲燈巫支祁相俪寫稿亵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