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徵的意思、暴徵的詳細解釋
暴徵的解釋
同“ 暴征 ”。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詩:“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長吏明知不申破,急斂暴徵求考課。”《舊唐書·五行志》:“猛吏淫威奮其毒,暴徵急政破其資。”
詞語分解
- 暴的解釋 暴 à 強大而突然來的,又猛又急的:暴雷。暴病。 * 。暴力。暴漲。暴發。風暴。暴風驟雨(亦喻聲勢浩大、發展迅猛的群衆運動)。 過分急躁的,容易沖擊的:脾氣暴躁。暴跳如雷。 兇惡殘酷的:兇暴。暴虐。暴君
- 徵的解釋 徵 ǐ 古代五音之一,相當于簡譜“”。 徵 ē 見“征”③徵⑦。 筆畫數:; 部首: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暴徵”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和字義演變來區分。以下是兩種主要解釋:
1.作為“暴征”的異體寫法(常見含義)
讀音:bào zhēng
釋義:指強行征收或橫暴征稅。
- 詳細解釋:由“暴”(強橫、突然)和“徵/征”(征收)組成,常見于古代文獻中,描述官吏濫用權力苛捐雜稅的行為。例如:
- 白居易《杜陵叟》詩:“長吏明知不申破,急斂暴徵求考課”,揭露官吏為政績橫征暴斂。
- 《舊唐書·五行志》提到“暴徵急政破其資”,亦指苛政。
- 相關成語:常與“橫征暴斂”“暴斂橫征”等連用,表達對苛政的批判。
2.作為征兆或迹象(較少見)
讀音:bào zhēng
釋義:指突發的征兆或迹象。
- 詳細解釋:此義項中,“暴”強調突然性,“徵”指迹象。例如《左傳·昭公二十年》中“暴征”可能隱含征兆之義。但此用法在曆史文獻中較為罕見,需結合上下文确認。
使用建議
- 優先語境:在曆史、文學類文本中,“暴徵”多指橫征暴斂,如唐代詩歌和史書記載。
- 注意字形:若寫作“暴征”(簡體),則僅有征稅義;若保留“徵”(繁體/異體),需結合語境判斷是否涉及征兆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舊唐書》等權威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暴徵(英文: Bao Zheng)這個詞是指招募暴徒進行拆遷、徵收物品等違法行為的行為。該詞的部首是“方”和“彡”,共有16個筆畫。暴徵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人物——包拯。包拯是北宋時期的一位著名官員,他以正直廉明而著稱。他在處理案件時,始終秉持公正的原則,不偏袒任何一方。因此,人們常用包拯的名字來形容一個正直公正的人。
在繁體字中,暴徵被寫作「暴徵」,與簡體字的寫法相同。然而,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暴徵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形态隨着時間的推移而發生了變化。舉例來說,在《康熙字典》中,暴徵被寫成「暴征」。
以下是一些關于暴徵的例句:
1. 這個地區發生了徵地暴徵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2. 當局決定嚴厲打擊暴徵行為,恢複社會的安定和秩序。
一些與暴徵相關的組詞包括:暴徵者、暴徵行為、反對暴徵等。
在近義詞方面,可以使用拆遷、徵收、非法強徵等詞語來表示類似的意思。
反義詞方面,可以使用合法徵收、正規拆遷等詞語來表示相反的意思。
希望以上回答能夠滿足你的需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