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伏寇的意思、伏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伏寇的解釋

暗藏的仇敵。《管子·君臣下》:“古者有二言:牆有耳,伏寇在側。”《北齊書·魏收傳》:“門有倚禍,事不可不密;牆有伏寇,言不可而失。”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伏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伏寇”由“伏”和“寇”組成:

二、古籍出處

  1. 《管子·君臣下》
    提到“古者有二言:牆有耳,伏寇在側”,比喻秘密可能洩露,且身邊可能潛伏着敵人。
  2. 《北齊書·魏收傳》
    記載“門有倚禍,事不可不密;牆有伏寇,言不可而失”,警示需謹言慎行以防範隱患。

三、比喻與引申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使用示例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伏寇”一詞兼具曆史淵源與現實意義,常用于強調隱蔽的危機感。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可參考《管子》或《北齊書》相關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伏寇(fú kòu)是指隱藏在暗處的敵人,常常指那些企圖颠覆國家政權的反叛者或破壞者。現在讓我們來探讨一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伏寇的拆分部首分别是人偏旁和寸偏旁。 筆畫:伏寇共有10個筆畫。 來源:《伏寇》一詞最早出現在曆史文獻《漢書》中,描述了漢武帝時期,匈奴威脅北方邊境的情況。這個詞在今天的用法中,除了指代隱藏的敵人,也可以泛指各種破壞、颠覆行為。 繁體:繁體字“伏寇”保持了和簡體字相同的拼寫。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但總體上仍然是由“人”和“寸”兩個部首組成。 例句:警方成功擒獲了一伏寇,阻止了他們企圖發動恐怖襲擊的計劃。 組詞:伏寇可以與其他詞彙組成詞語,比如伏擊、寇盜等。 近義詞:伏寇的近義詞可以是暗探、奸細。 反義詞:伏寇的反義詞可以是護國英雄、衛道士兵。 希望以上内容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