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寇的意思、伏寇的詳細解釋
伏寇的解釋
暗藏的仇敵。《管子·君臣下》:“古者有二言:牆有耳,伏寇在側。”《北齊書·魏收傳》:“門有倚禍,事不可不密;牆有伏寇,言不可而失。”
詞語分解
- 伏的解釋 伏 ú 趴,臉向下,體前屈:伏卧。伏案讀書。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認錯誤或受到懲罰:伏法。伏輸。伏辯(伏罪的供狀,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龍伏虎。 隱藏:伏兵。埋伏。 農曆劃分夏季最
- 寇的解釋 寇 ò 盜匪,侵略者,亦指敵人:盜寇。賊寇。 侵略者來侵犯:寇邊。 姓。 筆畫數:; 部首:宀;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伏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伏寇”由“伏”和“寇”組成:
- 伏:指隱藏、潛伏;
- 寇:指敵人、仇敵或盜匪。
合指暗藏的仇敵或潛伏的壞人,強調隱蔽性和威脅性。
二、古籍出處
- 《管子·君臣下》
提到“古者有二言:牆有耳,伏寇在側”,比喻秘密可能洩露,且身邊可能潛伏着敵人。
- 《北齊書·魏收傳》
記載“門有倚禍,事不可不密;牆有伏寇,言不可而失”,警示需謹言慎行以防範隱患。
三、比喻與引申
- 軍事場景:原指戰争中埋伏的敵兵,後引申為隱藏的威脅,如政治鬥争或人際交往中的潛在敵對者。
- 現代用法:可形容任何領域(如職場、社交)中表面無害但暗藏惡意的人或勢力。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隱患、暗敵、潛伏之患;
- 反義詞:明敵、顯患。
五、使用示例
- “公司内部需警惕伏寇,避免機密外洩。”
- “他看似友善,實為伏寇,切莫輕信。”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伏寇”一詞兼具曆史淵源與現實意義,常用于強調隱蔽的危機感。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可參考《管子》或《北齊書》相關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伏寇(fú kòu)是指隱藏在暗處的敵人,常常指那些企圖颠覆國家政權的反叛者或破壞者。現在讓我們來探讨一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伏寇的拆分部首分别是人偏旁和寸偏旁。
筆畫:伏寇共有10個筆畫。
來源:《伏寇》一詞最早出現在曆史文獻《漢書》中,描述了漢武帝時期,匈奴威脅北方邊境的情況。這個詞在今天的用法中,除了指代隱藏的敵人,也可以泛指各種破壞、颠覆行為。
繁體:繁體字“伏寇”保持了和簡體字相同的拼寫。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但總體上仍然是由“人”和“寸”兩個部首組成。
例句:警方成功擒獲了一伏寇,阻止了他們企圖發動恐怖襲擊的計劃。
組詞:伏寇可以與其他詞彙組成詞語,比如伏擊、寇盜等。
近義詞:伏寇的近義詞可以是暗探、奸細。
反義詞:伏寇的反義詞可以是護國英雄、衛道士兵。
希望以上内容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