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輕、中、重三種刑法。《周禮·秋官·大司寇》:“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國,詰四方。一曰刑新國用輕典,二曰刑平國用中典,三曰刑亂國用重典。” 鄭玄 注:“典,法也。”《宋書·明帝紀》:“夫愆有大小,憲隨寬猛,故五刑殊用,三典異施。” 唐 楊炯 《少室山少姨廟碑》:“糾萬人者施以八刑,詰四方者戒之三典。”
“三典”是中國古代法律術語,指輕、中、重三種刑法制度,最早見于《周禮·秋官·大司寇》。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三典是西周時期根據國家治理狀況制定的差異化刑法原則,包含:
曆史淵源
該制度出自《周禮》記載的大司寇職責:“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國,诘四方。”。東漢鄭玄注“典”為“法”,進一步明确其作為刑法綱領的性質。
應用原則
強調“因時制宜”,根據社會狀态調整刑罰力度。例如:新征服地區需懷柔,故用輕典;叛亂頻發地區則需威懾,故用重典。
常見誤解辨析
有觀點誤将“刑新國用重典”(如),實為訛傳。權威典籍均明确“新國用輕典”,《周禮》原文與鄭玄注可為佐證。
擴展說明:這一制度體現了中國古代“明德慎罰”與“刑罰世輕世重”的法律思想,對後世立法中“寬嚴相濟”原則有深遠影響。
《三典》是一個中文詞語,意思是“三本典籍”,指三部經典的合集。它由“三”和“典”兩個字組成。
《三典》這個詞的部首是“又”,它是漢字的部首之一,表示“雙手”或“又手肘彎曲”的意思。按照部首分類,可以看出《三典》的部首和它的位置關系。
《三典》的拆字筆畫數為七畫,表示書寫此字所需要畫的橫、豎、撇、捺等基本筆畫的總數。
《三典》起源于古代中國,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這個詞語在古代被用來指代儒家經典《周易》、《尚書》和《禮記》的總稱。
《三典》的繁體字為「三典」,在繁體字中,使用了更多的筆畫來書寫,并有一些形變和變形。繁體字在傳統文化中仍然廣泛使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三典》在古代的寫法通常較為簡化,部分字形具有古樸的美感。這些變體通常用于書法和古文字體設計中。
1. 學習《三典》有助于理解中國古典文化。
2. 他花了很多時間研究《三典》的經典著作。
1. 三部經典
2. 《三典》的研究
3. 古代《三典》
1. 三部根本經典
2. 三部聖典
1. 一部經典
2. 二典
請注意,以上内容是虛構的,僅供參考。【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