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儒達識的意思、通儒達識的詳細解釋
通儒達識的解釋
見“ 通儒達士 ”。
詞語分解
- 通儒的解釋 指通曉古今、學識淵博的儒者。《尉缭子·治本》:“野物不為犧牲,雜學不為通儒。”《後漢書·賈逵傳》:“ 逵 所著經傳義詁及論難百餘萬言,又作詩、頌、書、連珠、酒令凡九篇,學者宗之,後世稱為通儒。” 宋
- 達識的解釋 富于才幹、識見。亦指富于才幹、識見者。 南朝 梁 任昉 《為範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夫詮衡之重,關諸隆替,遠惟則哲,在帝猶難, 漢 魏 已降,達識繼軌,雅俗所歸,惟稱 許 郭 。” 唐
網絡擴展解釋
“通儒達識”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搜索結果進行解析:
一、基本釋義
通儒達識指知識淵博、明智達理的學者,強調對儒家經典和廣泛學識的精通,并具備深刻的洞察力。該詞與“通儒達士”同義,常作為書面語使用。
二、結構與讀音
- 拼音:tōng rú dá shí
- 注音:ㄊㄨㄥ ㄖㄨˊ ㄉㄚˊ ㄕˊ
- 結構:并列式四字成語,感情色彩為中性。
三、出處與用法
- 出處:最早見于《南齊書·禮志》:“漢之于周,世代于此,通儒達識,不以為非。”
- 用法:多作主語、賓語或定語,適用于學術或曆史類書面語境。
四、近義詞與擴展
- 近義詞:通儒達士。
- 延伸含義:形容人不僅學識深厚,還能融會貫通、明辨事理,常用于贊譽學者或智者。
五、示例與補充
目前公開資料中暫無典型例句,但可參考語境仿寫,例如:“曆代通儒達識之士,常以經世緻用為己任。”
該成語聚焦于學識與智慧的結合,多用于曆史或學術評價場景。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查閱《南齊書》相關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通儒達識(tōng rú dá shí)是由四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通”(tōng)表示通曉、理解的意思;“儒”(rú)指儒家學派,代表儒家思想和文化;“達”(dá)意為達到、實現;“識”(shí)表示認識、了解。
下面我們來拆分一下《通儒達識》這個詞的部首和筆畫。
- “通”字的部首是辶,有8畫;
- “儒”字的部首是亻,有9畫;
- “達”字的部首是辶,有8畫;
- “識”字的部首是言,有7畫。
《通儒達識》這個詞來源于《論語·裡仁》篇:“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其中的“焉得知”即為通儒達識的來源。
在繁體字中,通儒達識的寫法為「通儒達識」。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在稍有不同。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其中的“儒”字可寫作“孺”;“達”字可寫作“迏”或“羍”。而“識”字一直保持着相對穩定的寫法。
以下是《通儒達識》的一些例句:
1. 要想在儒家學問上有所造詣,必須通儒達識。
2. 他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通儒達識,深知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觀。
一些與《通儒達識》相關的詞語有:
- 通人達己:指能夠理解他人、了解自己;
- 識人之明:指辨别人的品質和能力;
- 遠見卓識:指具有卓越的眼光和見識。
與《通儒達識》相反或相對的詞語有:
- 故步自封:指固守舊觀念,不思進取;
- 迂腐刻闆:指思想狹隘、不開明。
通過對《通儒達識》的解讀,我們可以理解它是指通過學習儒家思想和文化,以達到通曉、了解和實現的境界,并能夠應用在現實生活中。這一詞語寓意着培養自己的人文素養、承傳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