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谠臣的意思、谠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谠臣的解釋

正直敢谏的臣子。 三國 魏 曹操 《拒王芬辭》:“ 昌邑王 即位日淺,未有貴寵,朝乏讜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谠臣”是漢語中具有鮮明文化色彩的詞彙,專指敢于直言進谏、秉持公正的臣子。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詞由“谠”(正直)與“臣”(官吏)組合而成,特指在朝堂上以忠直言論匡正君主過失的官員。其核心内涵包含三個層面:

一是在政治品格上恪守“正色立朝”的原則,如《辭海》所述,這類臣子具有“直言敢谏,不避斧钺”的膽識;二是在行為特征上表現為“犯顔直谏”,如唐代魏征對唐太宗的規勸被《舊唐書》記載為“每犯顔切谏”;三是在曆史評價中被視為“社稷之器”,《資治通鑒》多次強調這類官員對政權穩定的重要作用。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叙傳》,班固贊曰:“谠言訪對,為世純儒”,其構詞法屬于偏正結構,“谠”作為形容詞限定“臣”的職業屬性。在現代漢語使用中,該詞多出現于曆史文獻研究領域,如中華書局版《二十四史精編》中收錄的曆代名臣奏議,常以“谠臣”評價直言進谏者。

網絡擴展解釋

“谠臣”一詞的含義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谠臣(dǎng chén)指正直敢谏的臣子,即敢于直言規勸君主、堅持原則的忠臣。該詞帶有褒義色彩,強調臣子的忠誠與剛正不阿的品格。

詞源與文獻例證

相關詞彙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描述古代官員的剛正形象,例如:“魏徵是唐太宗時期著名的谠臣。”

建議進一步查閱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或曆史文獻,以獲取更詳盡的例證和演變脈絡。

别人正在浏覽...

豹舄表聞漕水層冰長慮顧後産馬茶鋪籌厝俦列穿堂從頌二靈房兄枌榆改絃赓唱好辨黑海和鬧河潤桓撥晖暎火挾竭盡寄外谲佹刻核空外斂霧藜苋眉尖眼尾鳴飙模矱魔雲木魚符铙鼓腦氣泥銀驽筋親隨屈伏讓德戎衛嫂嫂韶發神質十九路詩禮之訓石葉黍黍死守填滿鐵闆歌喉童昏托托脫缁溫瑩斡刺巫女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