谠臣的意思、谠臣的詳細解釋
谠臣的解釋
正直敢谏的臣子。 三國 魏 曹操 《拒王芬辭》:“ 昌邑王 即位日淺,未有貴寵,朝乏讜臣。”
詞語分解
- 谠的解釋 谠 (讜) ǎ 正直的(言論):谠議。谠論。谠言。谠辭。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 臣的解釋 臣 é 君主時代的官吏,有時亦包括百姓:臣僚。臣子。臣服。君臣。 官吏對君主的自稱:“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 古人謙稱自己。 古代指男 * 隸:臣仆。臣虜。 君 筆畫數:; 部首:臣;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谠臣”一詞的含義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谠臣(dǎng chén)指正直敢谏的臣子,即敢于直言規勸君主、堅持原則的忠臣。該詞帶有褒義色彩,強調臣子的忠誠與剛正不阿的品格。
詞源與文獻例證
- 該詞最早可見于三國時期曹操的《拒王芬辭》:“昌邑王即位日淺,未有貴寵,朝乏谠臣。”此處“谠臣”即形容朝廷中缺乏敢于直谏的賢臣。
- “谠”字本義為正直的言論(如“谠言”),因此“谠臣”特指以直言進谏為己任的官員。
相關詞彙
- 近義詞:诤臣、直臣、忠臣
- 反義詞:佞臣、奸臣
- 衍生詞:谠論(公正的議論)、谠言(正直的言論)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描述古代官員的剛正形象,例如:“魏徵是唐太宗時期著名的谠臣。”
建議進一步查閱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或曆史文獻,以獲取更詳盡的例證和演變脈絡。
網絡擴展解釋二
谠臣(dǎng chén)這個詞意為忠言逆耳之臣。它由“谠”和“臣”兩個字組成。
谠(dǎng)字的部首為言,筆畫數為7。它的古代寫法是谠字不僅有個單獨的“磅”字,還有個與“磋”字相似的“䂮”字。谠在繁體中通常寫作“讜”。
臣(chén)字的部首為臣,筆畫數為6。它的古代寫法是在“臬”字的基礎上加一橫,形狀與“臧”字相似。臣在繁體中通常寫作“臣”。
谠臣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賢臣們對君王所提出的忠告往往不被君王接受,卻是有利于國家和民衆的,因而被形容為忠言逆耳之臣。
例句:他毫不畏懼地向君王提出谠言,為國家的未來盡心盡力。
組詞:忠臣、賢臣、谏臣。
近義詞:谏者、谏猷。
反義詞:奉承者、阿谀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