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外弟的意思、外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外弟的解釋

(1).同母異父弟。《左傳·成公十一年》:“ 聲伯 以其外弟為大夫,而嫁其外妹于 施孝叔 。”

(2).表弟。亦通謂姑舅兄弟。《三國志·蜀志·蔣琬傳》:“﹝ 蔣琬 ﹞弱冠與外弟 泉陵 劉敏 俱知名。”《宋書·臧焘傳》:“ 傅僧祐 ,祖父 弘仁 , 高祖 外弟也。以中表歷顯官,征虜将軍、 南譙 太守、太常卿。” 清 郝懿行 《宋瑣語·言诠》:“通家親戚之稱也,外弟中表,通謂姑舅兄弟。”

(3).妻弟。《資治通鑒·齊明帝建武四年》:“ 晏 ( 王晏 )外弟 尉氏 阮孝緒 亦知 晏 必敗, 晏 屢至其門,逃匿不見。” 胡三省 注:“外弟,妻弟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外弟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親屬稱謂詞,其含義隨曆史語境變化而不同,主要包含以下兩類解釋:

1. 古代親屬關系中的表弟

在《漢語大詞典》中,“外弟”指稱“姑母、舅父或姨母之子”,即現代漢語中的表弟。這一用法源于古代“内親外姻”的宗法制度,如《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的“外弟獻禮”典故,即用“外”強調姻親關系。部分地方方言中(如閩南語)仍保留此類用法,用以區分父系與母系親屬。

2. 同母異父的弟弟

《辭源》中收錄了“外弟”的特殊釋義,指“同母異父的弟弟”。此義項可追溯至唐代劉知幾《史通·稱謂》對親屬稱謂的考據:“同母異父,昆弟則稱外弟”,反映了古代家庭結構中的複雜血緣關系。明清小說《醒世姻緣傳》中亦有“外弟承産”的情節佐證該用法。

該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未單獨成條,其古義多用于文獻研究或區域性口語表達。建議結合《漢語稱謂大詞典》(中華書局,2010年)等專業辭書進一步考察語義流變。

網絡擴展解釋

“外弟”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和文獻來源。以下是綜合不同權威資料後的詳細分析:

一、基本含義

  1. 同母異父的弟弟
    這是最早的用法,出自《左傳·成公十一年》記載:“聲伯以其外弟為大夫,而嫁其外妹于施孝叔。” 這裡的“外弟”指母親改嫁後所生的弟弟,與“外妹”對應。

  2. 表弟或姑舅兄弟
    古代“外弟”常泛指表親關系,如《三國志·蜀志·蔣琬傳》提到蔣琬“弱冠與外弟泉陵劉敏俱知名”,此處“外弟”即表弟。清代郝懿行進一步解釋:“外弟中表,通謂姑舅兄弟。”

  3. 妻弟(妻子的弟弟)
    部分文獻如《宋書·臧焘傳》提到“高祖外弟”,指皇帝妻子的親屬;《資治通鑒》中王晏稱阮孝緒為“外弟”,也被解讀為妻弟。


二、用法辨析


三、演變與争議

建議在理解古籍時,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優先采用“同母異父弟”或“表弟”的釋義。若涉及妻弟,需考證文獻年代及作者背景。

别人正在浏覽...

班籍本同末離兵死伯祖步犁不知老之将至殘替長往遠引超産獎稱願傳人低碳遏抑芳鄰甘戰故記害渴海陸呵嗔弘盛禍讟貨值郊陌齎刺巨川炕屏冷玉輪派眉結墓蓋南針傍州例貧客千一淺衷痊平曲角颯遝神禹使譯守徼耍臉子疏曠庶僚數理化寺省死心眼櫢檽瑣細太王湠漫坦塗提案擿抉細微绨袍頭段脫簪晩光象說小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