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口不應心的意思、口不應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口不應心的解釋

[words not agreeing with the heart] 嘴裡說的不相應于心中想的

俺娘好口不應心也呵!——元· 王實甫《西廂記·夫人停婚》

官人,你昨夜恁般說了,卻又口不應心,做下那事!——《醒世恒言》

詳細解釋

嘴裡說的和心裡想的不一樣。《三國演義》第十四回:“ 張飛 曰:‘弟自今以後,不飲酒,不打軍士,諸般聽人勸諫便了。’ 糜竺 曰:‘隻恐口不應心。’”《醒世恒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養娘替 玉郎 梳粧,低低説道:‘官人,你昨夜恁般説了,卻又口不應心,做下那事!倘被他們曉得,卻怎處?’” 沙汀 《一個秋天晚上》:“班長又口不應心地繼續說了下去。”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口不應心是漢語成語,讀作kǒu bù yìng xīn,其核心含義為:

  1. 基本釋義
    指口中所述與内心所想不一緻,表現為心口不一、言行相悖的狀态。該成語含貶義,常用于描述虛僞或違背承諾的行為,如《醒世恒言》中"官人昨夜恁般說,卻又口不應心做下那事"的用法。

  2. 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第八卷,元代王實甫《西廂記》中也有"俺娘好口不應心也呵"的表述。

  3. 使用特點

    • 語法結構:主謂式,作謂語/賓語
    • 近義詞:口是心非、心口不一
    • 反義詞:言行一緻、表裡如一
    • 典型場景:形容承諾未兌現(如答應不賣書卻出售)、表面贊同實際反對等言行矛盾情形。
  4. 文化内涵
    該成語揭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言行一緻"的道德要求,通過"口"與"心"的對比,強調為人處世應真誠無僞的價值導向。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查閱《醒世恒言》《西廂記》等原著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口不應心

《口不應心》是一個成語,常用于形容說話與思想不一緻,口是言語,心是思想,指人說話時與心中的想法不一緻。

拆分部首和筆畫

《口不應心》這個成語的拆分為:“口”部首是“口”,有4畫;“不”部首是“個”,有4畫;“心”部首是“心”,有4畫。整個成語共有12畫。

來源

《口不應心》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文化背景。人們常常會在特定的場合表達自己與深思熟慮後所産生的想法不一緻的情況,逐漸形成了這個成語。

繁體

《口不應心》是《口不應心》的繁體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口”字的形狀與現代略有不同;“不”字的寫法上方省略了附加的兩畫。整個成語的古代寫法為:“䘷不應心”。

例句

1. 他口口聲聲說支持我,可實際行動卻完全不一緻,真是個口不應心的人。

2. 她明明答應着把作業完成,可是結果卻完全不符合她之前的承諾,真是個口不應心的學生。

組詞

1. 口舌不應心:形容口說心與行不一緻。

2. 心口不一:形容言語與心中真實想法不一緻。

3. 心有餘而力不足:形容心中有很大的決心,但實際上無能力完成。

近義詞

1. 口是心非

2. 口銜心虛

反義詞

言行一緻

充心充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