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壇山 在 河北省 贊皇縣 ,山壁刻有“吉日癸巳”四個篆字,相傳為 周穆王 書。原刻石在 宋 皇祐 年間被州将 劉莊 鑿取帶走,久佚。 宋 皇祐 五年 李中祐 摹刻本也已散失,現存有 南宋 重刻本。參閱 清 王昶 《金石萃編》卷三。
“壇山刻石”一詞包含雙重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物與文學比喻兩方面解釋:
一、曆史文物層面
基本背景
壇山刻石位于河北省贊皇縣壇山,崖壁刻有“吉日癸巳”四個篆字,相傳為西周第五代君王周穆王姬滿所書。公元前1011年,周穆王北伐犬戎獲勝後,為紀念勝利,在壇山避暑岩刻下此四字。原石于宋代被鑿取後遺失,現存南宋重刻本。
曆史與藝術價值
該刻石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紀事刻石之一,比著名的“石鼓文”早400餘年,被譽為“中華第一刻石”。其篆書字體古樸渾厚,是研究西周書法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
二、文學比喻層面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引申為成語,比喻“技藝精湛,能化平凡為神奇”,例如形容藝術家在普通材料上創作傑作。但此用法多見于現代語言解釋,傳統文獻中更側重其曆史屬性。
附:争議與考據
關于刻石真實性,學界存在讨論。有學者認為“吉日癸巳”四字可能為後人僞托,但結合《穆天子傳》等古籍記載,其曆史地位仍被廣泛認可。
如需進一步了解書法細節或考古進展,可查閱《金石萃編》等專著,或參考河北贊皇縣相關文化研究資料。
《壇山刻石》是指在山石上雕刻藝術作品或文字,以表達思想、紀念事件或者景觀裝飾為主要目的。這種藝術活動起源于古代中國,至今在中國文化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壇山刻石》這個詞可以拆分為三個部分:壇、山和刻。壇是由土字旁構成,是表示土地或土堆的意思,它作為一個部首在詞中表示與土地或自然有關的意思。山是一個獨立的字,表示高大的自然地形。刻是由刀字旁構成,意為使用刀具将文字或圖案雕刻在物體上。
《壇山刻石》的總筆畫數為15畫,其中壇為5畫,山為3畫,刻為7畫。
《壇山刻石》的繁體形式為「壇山刻石」。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壇的寫法相對簡化,為「罇」,山的寫法也有稍許差異,為「山」,刻的寫法相對穩定,為「刂」。
例句:古代帝王或文人常在大山大石上刻字,以表達他們的思想或紀念重要事件。
組詞:山壇、刻石闆、山石刻。
近義詞:山岩雕刻、石碑刻字。
反義詞:山水畫、書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