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撲罰的意思、撲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撲罰的解釋

[whip] 笞打

市刑,小刑憲罰,中刑徇罰,大刑撲罰。——《周禮·司市》

詳細解釋

笞刑。《後漢書·左雄傳》:“‘ 孝明皇帝 始有撲罰,皆非古典。’帝從而改之,其後九卿無復捶撲者。”


謂以鞭撲來懲罰。 周 代市刑之重者。《周禮·地官·司市》:“市刑:小刑憲罰,中刑徇罰,大刑撲罰。” 鄭玄 注:“撲,撻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撲罰”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由“撲”和“罰”兩個語素構成。“撲”原指戒尺類教具,《尚書·舜典》記載“撲作教刑”,意為以責打作為教育手段;“罰”則指懲戒行為。二者結合後,“撲罰”特指古代官府或教育場所中對違規者實施的體罰措施,常見于司法懲戒及學規管理。例如《周禮·秋官》提到“掌戮掌斬殺賊諜而搏之”,鄭玄注“搏”為“撲罰”,即對犯人的刑罰手段。該詞在《禮記·學記》中亦被引申為“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強調通過懲戒維持秩序。

從詞義演變看,“撲罰”早期多用于司法領域,後擴展至教育體系。據《漢語大詞典》(來源: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解釋,“撲罰”包含“以杖責打以示懲戒”的含義,體現了古代“刑教合一”的思想。近代隨着法治觀念發展,此類體罰逐漸被廢除。相關用法可參考《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中“刑名”類目對古代刑罰制度的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撲罰”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與刑罰相關,以下從多個角度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撲罰由“撲”(意為笞打、鞭撻)和“罰”(懲罰)組成,指通過鞭打或杖擊實施的刑罰。其核心含義是笞刑,即用竹闆、荊條等工具責打犯人,屬于古代較輕的肉刑。

二、文獻依據

  1. 《周禮·司市》記載
    周代将市場刑罰分為三等:小刑“憲罰”(公示罪行)、中刑“徇罰”(遊街示衆)、大刑“撲罰”(笞打)。此處的撲罰是市刑中最重的處罰,用于懲戒市場違法行為。

  2. 《後漢書·左雄傳》争議
    東漢時期,左雄曾批評漢明帝使用撲罰“非古典”,認為笞刑不符合古制。此記載反映了漢代對撲罰的争議及刑罰制度的演變。

三、使用場景

四、相關延伸

總結來看,“撲罰”是古代以笞打為主的懲戒手段,兼具市場管理和社會治理功能,其應用與争議反映了不同時期刑罰觀念的變化。

别人正在浏覽...

班級半掐班役便當不相聞問不陰不陽蒼茫殘餘赤繩系蹤楚卞大賈代追單悃對調渡江楫方山子方準風驪負怙更竄關鍵字壺漿箪食校實酒官鋸子涼菜利己損人靈談鬼笑令問琳璵籠絷緑扇滅裂冥參明明赫赫迷戲抹倫難戹潛光隱德敲火親慝绮襦纨绔七絃琴人迹罕至人外世弟師言首飾四邊凈談屑天空實驗室悌達通逵通氣望風而走微故鮮淺邪靡戲戟膝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