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頓伏的意思、頓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頓伏的解釋

猶跌倒。《三國志·魏志·王朗傳》:“二毛不戎,則老者無頓伏之患。” 唐 盧照鄰 《五悲·悲才難》:“雖有 晏嬰 、 子産 ,将頓伏於閭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頓伏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構成與古籍用例中探尋:

  1. 字義分解與核心含義

    “頓”有停頓、安置、叩首之意;“伏”指俯身、隱藏、蟄伏。二字組合,“頓伏”本義指突然俯身下拜或隱蔽藏匿的動作,引申為蟄伏、潛藏的狀态。它常用于描述人或動物因受驚、避禍或伺機而動時驟然俯身隱匿的行為。例如《後漢書·馮衍傳》有“頓伏草野”之語,形容人隱匿于荒野。

  2. 古籍文獻中的典型用法

    該詞多見于古代史書與文學作品中,強調驟然隱退、屈身避世的意象。如《宋書·謝靈運傳》載“頓伏苫次”,指居喪時跪伏于草席之上,體現禮節性的俯身動作;《南齊書·高逸傳》用“頓伏幽谷”形容隱士遁迹山林。此類用例均指向身體或精神的隱蔽與屈服狀态。

權威參考來源:

由于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其釋義主要依托于古代文獻的語境分析,以上典籍為理解其内涵提供了可靠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頓伏”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ùn fú,其含義可從不同角度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突然停止或低伏,多用于描述戰鬥或争鬥中一方被短暫壓制或制服的狀态,也可引申為事物發展過程中突遇困境。例如:“兩軍交戰時,敵軍因突襲而頓伏。”

  2. 直譯與古籍引用
    在古籍中,“頓伏”常被解釋為“跌倒”,如《三國志·魏志·王朗傳》提到“老者無頓伏之患”,唐代盧照鄰的《五悲·悲才難》中也用“頓伏”形容賢才受挫于市井。

  3. 用法與語境

    • 動态描述:強調動作的突然性,如戰鬥中受挫或身體失衡跌倒。
    • 抽象引申:可比喻計劃、事業等因外力受阻,如“改革進程頓伏于現實矛盾”。
  4.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跌倒、受挫、屈服
    • 反義詞:崛起、奮起、制勝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三國志》或盧照鄰詩文集。

别人正在浏覽...

暴熭誖暴常德承天之祐塵霾陳思王蹙雪大理石耽耽逐逐大張其詞等時颠風獨豎一幟煩聒福舍格納庫詭品故甚其詞禾絹河路紅溜溜宏器會歸疆域堅實靳道浄瓶酒缾祭儀開萌老秋拉套冷天兩儀犂槅曆術漏縫梅頰冥火霓旆晴牕輕懈窮塗遒茂散氣三枭賞潛韶舉社會總需求率直忘顔頑昏危然問疾無聲無息蕪音相疇翔華嫌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