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肉鬃的意思、肉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肉鬃的解釋

亦作“ 肉鬉 ”。駿馬的一種特征。馬頸肉端所生鬃毛,倒披一旁,謂之“肉騣”。 唐 杜甫 《骢馬行》:“隅目青熒夾鏡懸,肉騣碨礧連錢動。”《新唐書·五行志三》:“ 滑州 刺史 李邕 ,獻馬,肉鬉鱗臆,嘶不類馬,日行三百裡。” 宋 蘇轼 《申王畫馬圖》詩:“肉鬉汗血盡龍種,紫袍玉帶真天人。” 宋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杜少陵七》:“ 東坡 雲:‘……餘在 岐下 見 秦州 進一馬,駿如牛,項垂胡側立颠倒,毛生肉端,番人雲:此肉騣馬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肉鬃"是一個極其生僻的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詞典及常用古代字書中均未見收錄。其含義需從構詞法和零星古籍用例中推斷:

  1. 字義拆解與基本含義

    • 肉: 指人或動物的肌肉組織、肉體。在古漢語中也可引申指某些具有肉質感的物體。
    • 鬃: 原指馬、豬等動物頸背上的長而硬的毛,後泛指某些硬挺的毛發或類似毛發的結構。
    • 組合義: "肉鬃"字面可理解為"像鬃毛一樣的肉質物"或"長在肉上的硬毛狀物"。它并非描述毛發本身,而是強調一種兼具肉質(或位于肉上)和鬃毛狀形态特征的異常結構。
  2. 具體所指(主要見于中醫古籍) 在有限的古籍記載中(如部分中醫外科文獻或地方志雜錄),"肉鬃"通常指一種皮膚病症:

    • 形态描述: 皮膚上長出形如倒刺、倒鬃的肉狀突起或贅生物。這些突起質地可能較硬,根部附着于皮膚(肉),外觀細長如鬃毛。
    • 可能對應的現代醫學概念: 這種描述與某些皮膚疣(如絲狀疣)、皮贅(軟纖維瘤)或表皮增生性病變的形态有相似之處,但并非嚴謹的現代醫學術語對應。中醫古籍中可能視其為一種氣血瘀滞或外邪所緻的體表異常增生。
  3. 古籍參考(需注意記載稀少且非詞典釋義)

    • 《外科證治全書》等中醫外科文獻: 部分版本或注疏中可能提及類似"肉鬃"、"肉刺"等描述體表贅生物的詞彙,用以形容特定形态的皮膚腫物。來源:中醫古籍整理叢書。
    • 《本草綱目》相關記載(間接): 在論述某些藥物(如砒霜、鴉膽子)治療"疣痣"、"贅瘤"時,可能涵蓋類似"肉鬃"的病症描述。來源:李時珍《本草綱目》(人民衛生出版社校注本)。
    • 地方志或筆記小說: 極少數地方志或古代筆記中可能用"肉鬃"形容罕見的體表異常現象,多帶有獵奇色彩。來源:地方文獻彙編/古代筆記小說大觀。

"肉鬃"并非規範漢語詞彙,未見于标準詞典。其核心含義指皮膚表面生長的、形似鬃毛的肉質贅生物或突起,主要作為描述性術語存在于少數中醫古籍和地方文獻中,用以形容一種特定的皮膚異常增生狀态。其具體所指需結合古籍上下文理解,與現代醫學病名無直接、精确的對應關系。

網絡擴展解釋

“肉鬃”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駿馬的特征。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基本定義
    指駿馬頸部肉端生長的鬃毛倒向一側的特殊形态。這種鬃毛的倒披現象被視為良馬的标志特征,常見于唐代文獻對名馬的描述。

  2. 文字異體
    該詞存在兩種變體寫法:

    • 肉鬉(同音異形字)
    • 肉騣(通假字,因“騣”為“鬃”的異體寫法)
  3. 文學與曆史用例

    • 杜甫《骢馬行》中“肉騣碨礧連錢動”,形容馬匹奔跑時鬃毛與斑紋的動态;
    • 《新唐書》記載滑州刺史李邕獻馬“肉鬉鱗臆”,凸顯其異相;
    • 蘇轼《申王畫馬圖》以“肉鬉汗血盡龍種”贊美畫中神駿。

延伸說明

該詞現已罕用于現代漢語,主要作為研究古典文學或馬文化時的專業術語。其核心意象通過曆代詩人對良馬的刻畫得以傳承,成為中國古代名馬審美的重要标準之一。

别人正在浏覽...

奧穢幫湊冰筯殘丑參叩草包昌箓逞奇車鎋春蛇秋蚓怠弛大金川到盆錢道人頭動力學鬥剛鈍折副題攻其無備楗竹激拔謹攝棘土久懷極微科蟲體款附淚竹糧油練影林下人鱗屑留白隴頭音信梅吹滅青缗綿摸金校尉牌尾情孚意合七事子阙略雀離入禅搧風點火姗诮生死線社團事證手不釋書鼠瘘蜀洛素甲泰和湯亭置脫聲脫氣威望素着香楮相幾項莊之劍,志在沛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