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趁敵方沒有防備時進行襲擊。《孫子·計》:“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三國志·魏志·鄧艾傳》:“軍志有之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亦作“ 攻其不備 ”。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八:“攻其不備,決可克復。” 袁也烈 《“八一”的槍聲》:“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就可全殲敵人。”
“攻其無備”是一個源自《孫子兵法》的軍事策略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出自《孫子·計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意為在敵方毫無防備時發動突襲,以達到制勝目的。這一策略強調利用敵方防禦的薄弱環節,結合時間與空間上的雙重優勢發起攻擊。
曆史上如三國時期鄧艾奇襲成都、二戰諾曼底登陸均體現了這一策略。現代商戰中,企業通過創新或市場空白搶占先機,也是“攻其無備”的延伸。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原文出處,可參考《孫子兵法》相關注釋或權威軍事理論分析。
《攻其無備》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在敵人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進行攻擊,以達到取得勝利的目的。
成語《攻其無備》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 "攵"(攴)和 "兀"。它的總共6個筆畫。
《攻其無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兵書《孫子兵法》中。繁體字為 "攻其無備"。
在古代,成語《攻其無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将 "無" 改為 "無"。
1. 在戰場上,我們要善于察覺敵人的破綻,抓住攻其無備的機會。
2. 他巧妙地運用計謀,成功地攻其無備,打亂了敵人的部署。
攻其有備、襲敵未然、無中生有
乘虛而入、趁火打劫、出奇制勝
備而不用、竭澤而漁、揠苗助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