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肉鬃的意思、肉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肉鬃的解释

亦作“ 肉鬉 ”。骏马的一种特征。马颈肉端所生鬃毛,倒披一旁,谓之“肉騣”。 唐 杜甫 《骢马行》:“隅目青荧夹镜悬,肉騣碨礧连钱动。”《新唐书·五行志三》:“ 滑州 刺史 李邕 ,献马,肉鬉鳞臆,嘶不类马,日行三百里。” 宋 苏轼 《申王画马图》诗:“肉鬉汗血尽龙种,紫袍玉带真天人。”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七》:“ 东坡 云:‘……余在 岐下 见 秦州 进一马,骏如牛,项垂胡侧立颠倒,毛生肉端,番人云:此肉騣马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肉鬃"是一个极其生僻的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词典及常用古代字书中均未见收录。其含义需从构词法和零星古籍用例中推断:

  1. 字义拆解与基本含义

    • 肉: 指人或动物的肌肉组织、肉体。在古汉语中也可引申指某些具有肉质感的物体。
    • 鬃: 原指马、猪等动物颈背上的长而硬的毛,后泛指某些硬挺的毛发或类似毛发的结构。
    • 组合义: "肉鬃"字面可理解为"像鬃毛一样的肉质物"或"长在肉上的硬毛状物"。它并非描述毛发本身,而是强调一种兼具肉质(或位于肉上)和鬃毛状形态特征的异常结构。
  2. 具体所指(主要见于中医古籍) 在有限的古籍记载中(如部分中医外科文献或地方志杂录),"肉鬃"通常指一种皮肤病症:

    • 形态描述: 皮肤上长出形如倒刺、倒鬃的肉状突起或赘生物。这些突起质地可能较硬,根部附着于皮肤(肉),外观细长如鬃毛。
    • 可能对应的现代医学概念: 这种描述与某些皮肤疣(如丝状疣)、皮赘(软纤维瘤)或表皮增生性病变的形态有相似之处,但并非严谨的现代医学术语对应。中医古籍中可能视其为一种气血瘀滞或外邪所致的体表异常增生。
  3. 古籍参考(需注意记载稀少且非词典释义)

    • 《外科证治全书》等中医外科文献: 部分版本或注疏中可能提及类似"肉鬃"、"肉刺"等描述体表赘生物的词汇,用以形容特定形态的皮肤肿物。来源:中医古籍整理丛书。
    • 《本草纲目》相关记载(间接): 在论述某些药物(如砒霜、鸦胆子)治疗"疣痣"、"赘瘤"时,可能涵盖类似"肉鬃"的病症描述。来源: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校注本)。
    • 地方志或笔记小说: 极少数地方志或古代笔记中可能用"肉鬃"形容罕见的体表异常现象,多带有猎奇色彩。来源:地方文献汇编/古代笔记小说大观。

"肉鬃"并非规范汉语词汇,未见于标准词典。其核心含义指皮肤表面生长的、形似鬃毛的肉质赘生物或突起,主要作为描述性术语存在于少数中医古籍和地方文献中,用以形容一种特定的皮肤异常增生状态。其具体所指需结合古籍上下文理解,与现代医学病名无直接、精确的对应关系。

网络扩展解释

“肉鬃”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骏马的特征。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1. 基本定义
    指骏马颈部肉端生长的鬃毛倒向一侧的特殊形态。这种鬃毛的倒披现象被视为良马的标志特征,常见于唐代文献对名马的描述。

  2. 文字异体
    该词存在两种变体写法:

    • 肉鬉(同音异形字)
    • 肉騣(通假字,因“騣”为“鬃”的异体写法)
  3. 文学与历史用例

    • 杜甫《骢马行》中“肉騣碨礧连钱动”,形容马匹奔跑时鬃毛与斑纹的动态;
    • 《新唐书》记载滑州刺史李邕献马“肉鬉鳞臆”,凸显其异相;
    • 苏轼《申王画马图》以“肉鬉汗血尽龙种”赞美画中神骏。

延伸说明

该词现已罕用于现代汉语,主要作为研究古典文学或马文化时的专业术语。其核心意象通过历代诗人对良马的刻画得以传承,成为中国古代名马审美的重要标准之一。

别人正在浏览...

毕业设计博士采缀呈臆车徒叱令辏挽弹枉诞章垫昏对开方刚翻駡非贰斐然覆考父荫告喻高泽观梅规謨归土恒品合浦还珠秽貉奸数郊虞警察晶耀鸠工九僧居丧居于恳谢昆蚑库收冷吟龙纛蒌藤毛发悚然霉气男德南湾子船坡公堤前排让路容容三斗葱伤乱上女珊瑚虫少见升官发财圣驾失而复得水苔四论宗天隅亡马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