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蜀洛的意思、蜀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蜀洛的解釋

蜀 黨、 洛 黨的并稱。 清 王士禛 《香祖筆記》卷十一:“ 蜀 洛 之黨,亦曰 許 洛 。蓋以 潁濱 晚居 許田 ,然 東坡 蔔居 陽羨 而葬 郟 ,未嘗一日居 許 也。”參見“ 蜀黨 ”、“ 洛黨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蜀洛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複合詞,主要指宋代以蘇轼、蘇轍為代表的蜀學與以程颢、程頤為代表的洛學兩大儒學流派,亦延伸指兩派的政治黨争。以下從詞典釋義與曆史背景分述:


一、核心釋義

  1. 學派并稱

    “蜀”指蜀地(今四川),代指蘇洵、蘇轼、蘇轍創立的學術流派;“洛”指洛陽,代指程颢、程頤的理學學派。兩派同屬儒學但思想迥異:蜀學重文辭、兼容佛道,洛學重義理、強調心性修養。

    來源:《漢語大詞典》收錄“蜀洛”詞條,釋義為“指宋代蜀學與洛學”。

  2. 黨争代稱

    北宋元祐年間,兩派因學術分歧與政治立場對立,形成“蜀黨”(蘇轼為首)與“洛黨”(程頤為首)之争,史稱“蜀洛黨争”。雙方在科舉改革、禮法制度等方面激烈沖突,成為新舊黨争的組成部分。

    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将“蜀洛黨争”列為宋代政治史重要事件。


二、曆史背景與影響


三、現代學術延伸

當代研究中,“蜀洛”被視為宋代儒學多元化的縮影。如學者漆俠指出:“蜀學之博雜與洛學之精微,共同構成宋學發展的雙軌。”(《宋學的發展與演變》)

來源:北京大學《國學研究》第28輯相關論文。


注:以上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原始史料及現代研究,學術脈絡可進一步參考《宋元學案》《中國思想通史》等專著。

網絡擴展解釋

“蜀洛”一詞在中文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一、地理文化含義(常見解釋)

指古代中國蜀地的都城成都,常用來象征繁華之地。該用法源于唐朝時期,成都作為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被稱為“蜀洛”,類似于長安、洛陽等大都市的繁華意象。

二、曆史學派含義(特定曆史背景)

指北宋時期的“蜀黨”與“洛黨”兩大政治派系的合稱。這兩派因地域和學術立場不同而産生分歧:

  1. 蜀黨:以蘇轼、蘇轍兄弟為代表,主張文學與政治結合。
  2. 洛黨:以程頤、程颢兄弟為核心,強調理學思想。

兩派在北宋新舊黨争中常有對立,清代學者王士禛的《香祖筆記》曾提及相關曆史細節,例如蘇轍晚年居許田,但蘇轼并未定居許地等。

補充說明

兩種解釋的權威性來源不同: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香祖筆記》等古籍或相關史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秉持嬖妾伯陽操介拆梢出超錯飾杜律泛酸奉常港浦幹任高翔遠翥古今譚概簂步搖恨不得橫發逆起黃花水黃荊花前月下回船轉舵火怪奸事進退狐疑金镛進鸩絶腸連任羅帱麻辣媚曲盟兄弟滅青墓文排棄澎濞屏隱蒲萄宮千裡一曲骎骎拳腳全養若若如雨三估申牌飾奬收摭霜帶水晶鲙庶位述制嗣人松鶴素呾纜碎核吐辭未嘗僞端閑口説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