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 黨、 洛 黨的并稱。 清 王士禛 《香祖筆記》卷十一:“ 蜀 洛 之黨,亦曰 許 洛 。蓋以 潁濱 晚居 許田 ,然 東坡 蔔居 陽羨 而葬 郟 ,未嘗一日居 許 也。”參見“ 蜀黨 ”、“ 洛黨 ”。
“蜀洛”一詞在中文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
指古代中國蜀地的都城成都,常用來象征繁華之地。該用法源于唐朝時期,成都作為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被稱為“蜀洛”,類似于長安、洛陽等大都市的繁華意象。
指北宋時期的“蜀黨”與“洛黨”兩大政治派系的合稱。這兩派因地域和學術立場不同而産生分歧:
兩派在北宋新舊黨争中常有對立,清代學者王士禛的《香祖筆記》曾提及相關曆史細節,例如蘇轍晚年居許田,但蘇轼并未定居許地等。
兩種解釋的權威性來源不同: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香祖筆記》等古籍或相關史學文獻。
《蜀洛》是指中國古代文學中對于成都城的稱呼,意為“巴蜀之都”。蜀指的是巴蜀地區,洛指的是東漢洛陽城,将兩者結合起來指代成都城。
《蜀洛》的拆分部首是虍(hū),其拆分筆畫數為7畫。
《蜀洛》最早出現于唐代白居易的《長恨歌》一詩中:“中間開始為《别賦》……最後有一小詩,作歌者白居易此人。”在明代以後,《蜀洛》逐漸成為稱呼成都的代稱。
《蜀洛》的繁體為「蜀洛」。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蜀洛》的字形稍有不同。其中,蜀字的形狀更接近蟲的形态,而洛字的形狀更接近 囗。
1. 唐代文學家杜甫的《蜀相》中有這樣的句子:“舞着宛轉雲溪上,盡帶西風千萬裡。”這句詩中的“雲溪”指的就是成都城。
2. 《紅樓夢》中,作者曹雪芹在形容賈府的豪華時寫道:“把自己巴陵川菜、蜀洛物産選而供給賈家,則又有潇湘煙雨、巫山神女。這兩處,則如杭之于越,如鹽之于趙,又有長騎之樂。種種兼備。
以“蜀洛”為組詞可以有:“蜀洛風情”、“蜀洛文化”、“蜀洛美食”、“蜀洛之旅”等。
《蜀洛》的近義詞可以有成都、巴蜀之城等。
《蜀洛》的反義詞可以有他鄉、外地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