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研求幾微。 漢 蔡邕 《太尉陳球碑》:“凡墳素遺訓,聖賢立言,掬精極微,無□不究。”
(2).極其微小。
(3).佛教語。梵文的意譯,音譯“阿拏”、“阿菟”、“阿耨”。指色的最小單位,為色的不可再分的原素。《俱舍論》卷十二:“分析諸色至一極微,故一極微為色極少。” 五代 齊己 《山中春懷》詩:“心魂役役不曾歸,萬象相牽向極微。”
(4).引申為最小單位的物質或指化學元素。 章炳麟 《無神論》:“鞞世師之説,建立實性,名為地、水、火、風、空、時、方、我、意。九者皆有極微。我、意雖虛,亦在極微之列,此所謂惟物論也。” 章炳麟 《建立宗教論》:“若以物言,亦可執有邊無邊之見。所以者何?現有六十四種極微積為地球,推而極之以至恒星世界,此恒星世界極微之量果有邊際乎,抑無邊際乎?”
"極微"是漢語中具有哲學與科學雙重意涵的複合詞。從構詞法分析,"極"表示終極、頂點,"微"指細小、精微,組合後構成"物質存在的最小單位"這一核心概念。其具體内涵可分為三方面:
一、佛學義理層面 《阿毗達磨俱舍論》将"極微"定義為色法(物質)不可分割的終極粒子,七個極微構成一微量(阿拏),是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元素(來源:《佛學大辭典》)。這種觀念與古印度勝論派哲學存在淵源關系,體現了東方哲學對物質本原的探索。
二、科學認知層面 現代物理學中,"極微"可對應基本粒子概念。中國科學院《現代科學技術基礎知識》指出,誇克作為構成質子和中子的基本粒子,其尺寸約10⁻¹⁸米量級,是當前科學認知中物質的最小組成單元。
三、語言應用層面 《漢語大詞典》收錄"極微"詞條,釋義為"極其微小",常作形容詞使用,如"極微的顫動"形容難以察覺的細微動作(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在文學作品中多用于強調事物的精微狀态,例如魯迅《野草》中"極微的震顫"描寫生命存在的細膩感知。
“極微”是一個多維度概念,其含義涵蓋語言學、佛教哲學及科學領域,具體解釋如下:
研求精微
指深入探究事物的細微本質。如漢代蔡邕《太尉陳球碑》中“掬精極微,無不究”,強調對學問的極緻鑽研。
極其微小
描述事物在物理或抽象層面的極度微小狀态,如“極微的誤差可能引發重大影響”。
在佛教哲學中,“極微”(梵文音譯“阿耨”)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單位,不可再分,具有以下特點:
“極微”一詞從學術探究到宗教哲學,再到科學假說,展現了古代智慧對物質本質的多元思考。其核心始終圍繞“最小單位”展開,既是微觀世界的抽象概念,也是宏觀宇宙的構成基礎。
奔注菜薹層巢柴市車輻吃虧道同志合調壹斷發文身兌說敦趣風飆封殖釜鍋婦使耇德官榷國難當頭顧私海畔弘貸忽慢江西艱勤禁屠巨公拘禮匡坐苦節阃才陵崗麥片埋頭顧影沒益磨鈆腦際逆溯狃泰配比蒲梢前程遠大親家翁清埽清妥取先入安居賞新釋結失形説三分黍豚天阿鐵殳題引退材王字鯉危言正色維制誣遘小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