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神鬼用的香和紙錢。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禨祥·妖言進土》:“﹝豔婦處女﹞懷中各抱一土袋,以香楮隨其後,入廟獻之。”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羅祖》:“土人為之建廟,每三月間,香楮相屬於道。”
“香楮”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xiāng chǔ,主要用于宗教或祭祀場合,具體解釋如下:
指祭祀鬼神時所用的香火和紙錢。該詞由“香”(祭祀用的香料)和“楮”(楮樹皮制作的紙張,古代常用作紙錢)組合而成,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焚燒香燭、紙錢以祭拜神靈的習俗。
“香楮”是典型的祭祀文化用語,反映了古代通過焚香燒紙溝通神靈的信仰習俗。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野獲編》《聊齋志異》等原文。
《香楮》是一個詞,指的是一種具有香味的木材。
《香楮》這個詞可以拆分為“香”和“楮”兩個部首,其中“香”部的筆畫數為9,而“楮”部的筆畫數為12。
《香楮》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們發現某些木材具有香氣,因此将這種木材稱為“香楮”。
《香楮》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香樞」。
在古時候,漢字寫作「香樞」。
這把椅子是用香楮制作的,散發着淡淡的清香。
「沉香楮」、「楮實」、「楮葉」。
「檀木」。
「臭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