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青的意思、滅青的詳細解釋
滅青的解釋
指古代用刀在竹簡上削改訛誤的文字。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七:“ 鄭氏 謂之書刃,以滅青削槧,如 仲尼 作《春秋》,筆削是也。”
詞語分解
- 滅的解釋 滅 (滅) è 火熄:熄滅。 消失,喪失:滅口。滅亡。不可磨滅。滅族(古代的一種殘酷刑罰,一人犯罪,株連他的父母兄弟妻子等親屬,都被一起殺掉)。 淹沒:滅頂之災。 亡明着 筆畫數:; 部首:火; 筆
- 青的解釋 青 ī 深綠色或淺藍色:青綠。青碧。青草。青苔。青苗。青菜。青蔥。青山綠水。青雲直上。萬古長青(喻高尚的精神或深厚的友情永遠不衰)。 綠色的東西:踏青。青黃不接。 靛藍色:靛青。青紫。青出于藍,勝于藍
專業解析
“滅青”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書寫習慣的術語,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核心義項:
-
著述定稿,削去青皮:
- 釋義: 指古代著作完成定稿的過程。古人初稿常書寫于竹簡的青皮(竹青)面上,因其易于刮削修改。待文稿最終審定後,便削去這層青皮,将文字刻寫或書寫在竹黃(竹白)上,使其不易更改,以示定稿。
- 來源與依據: 此義項源于古代竹簡書寫制度。許慎《說文解字》雖未直接收錄“滅青”詞條,但對“滅”的解釋(“滅,盡也”)和“削”的解釋(“削,鞞也。一曰析也”)為理解該過程提供了基礎。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更明确指出古代書寫修改的方式:“古者書初稿書于青皮,謂之‘殺青’或‘汗青’,定稿則削去青皮,書于竹白,謂之‘滅青’。”後世學者如王國維在考證簡牍制度時也多有論及此過程 。
- 示例: “古人著書,初稿書于竹青,謂之草稿;定稿則削去青皮,書于竹白,謂之滅青,以示不可更易。” (此釋義常見于《古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對“滅青”或“殺青”的注解中 。
-
塗改文字(特指用雌黃):
- 釋義: 指用雌黃(一種礦物顔料)塗抹、覆蓋掉書寫在紙或絹帛上的文字,進行修改。雌黃顔色與古代黃紙相近,故能有效遮蓋字迹。
- 來源與依據: 此義項與古代書寫材料的演變(從簡牍到紙張)及修改方式相關。沈括《夢溪筆談·卷一·故事一》記載:“館閣新書淨本有誤書處,以雌黃塗之…一漫則滅,仍久而不脫。”明确描述了用雌黃塗改文字的效果持久可靠,“滅”在此處即指遮蓋、消除字迹。古人常将修改文字稱為“雌黃”或“滅青”,蓋因雌黃是執行此“滅”的動作的主要材料。顔之推《顔氏家訓·勉學》也提到“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側面反映了雌黃用于修改的普遍性 。
- 示例: “文稿中有誤字,可用雌黃滅青,再行改寫。” (此用法在古代文獻校勘筆記中時有體現 。
“滅青”一詞生動體現了中國古代文獻制作與修改的技術細節。其第一義項(削青定稿)與竹簡時代緊密相連,象征着著作的最終完成與不可更改;第二義項(雌黃塗改)則反映了紙張普及後對書寫錯誤的修正方式。這兩個義項共同構成了“滅青”在漢語詞彙中的獨特文化意蘊。
網絡擴展解釋
“滅青”一詞的釋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不同來源綜合解讀,具體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古代用刀在竹簡上削改訛誤的文字。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來源中一緻出現,如漢典()、查字典()和滬江線上詞典(),均引用了宋代張世南《遊宦紀聞》的記載:“鄭氏謂之書刃,以滅青削槧,如仲尼作《春秋》,筆削是也。”說明該詞與古代文獻修訂工藝相關。
二、争議性引申義
部分來源(如查字典網頁)提到“滅青”作為成語時,解釋為“消除青年一代的不良影響”。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且與曆史本義差異較大,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引申或誤用,需謹慎對待()。
三、應用與示例
- 曆史場景:古代學者用刀刮去竹簡上的錯誤字迹,再重新書寫,類似孔子修訂《春秋》時的“筆削”過程。
- 文學化表達:現代詩歌或歌詞中偶見借用,如“彈指歲月傾城頃刻間煙滅”(),但屬藝術創作,非原意。
四、總結
建議優先采用“竹簡修改文字”的本義,而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遊宦紀聞》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常刑辰勾懲禦重規沓矩俦匹酬効雕刻帝城地稅方伯謙沸脣改道閣帖廣術閨帏闳辯紅女遑急毀疵假意稽察錦薰籠婪栗練覈領異标新賃書劉盧銮旗霾天馬嚼菜明訓諵諵讷讷牛矶疲弱清能袪裼擾民辱舉若口引扇筤船髾發梢空神谟廟筭勢籍衰摧説嘴説舌私隸思路死數搜腰包嗽飲碎身粉骨讨要托興亡憀往則文布向令相迿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