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貪泉 之水。 唐 楊炯 《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遷 合浦 兮太守,為 廣州 兮刺史。臨 漲海 兮明珠,飲 石門 兮 貪 水。” 唐 元稹 《送崔侍禦之嶺南二十韻》:“冰瑩懷 貪 水,霜清顧痛巖。”
(2).佛教語。謂貪愛之情能吸引物,又滋長惡法如水。《楞嚴經》卷八:“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多求,同名貪水。菩薩見貪,如避瘴海。”
“貪水”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
基本解釋
指人貪婪無度,對財富、權力或享受永不滿足。其中“水”象征物質欲望,并非字面意義的水。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貪得無厭的行為,如“貪財好色”“追求享樂不知收斂”等。例如唐代詩人元稹曾用“冰瑩懷貪水”暗喻貪欲之害。
宗教内涵
佛教将“貪水”比喻貪愛之情,認為其如水流般吸引外物并滋生惡念。《楞嚴經》提到“貪水”象征欲望對修行的阻礙,修行者需“如避瘴海”。
哲學延伸
強調貪欲的蔓延性和破壞性,與“貪泉”典故呼應(傳說飲貪泉會生貪念),警示克制欲望的重要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佛教經典中的用例,可參考《楞嚴經》或唐代詩文注解。
貪水是指對水有過度的追求和渴望的意思,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對水的需求異常高或對水的浪費過多。
貪(貝部)+ 水(氵部,又稱三點水部)
貪的筆畫數:11畫
水的筆畫數:4畫
貪水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人間世》篇中,用于描述人們的欲望無止境地追求河流湖泊等水源。
貪水
貪水的古時寫法是貪水(貝部 + 氵部 + 土部)
他對遊泳非常着迷,可以說是貪水如命。
貪婪、貪圖、貪食、貪嗔、貪睡
嗜水、渴水、癡迷于水
節水、節制用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