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稱“ 葭管 ”。裝有葭莩灰的律管。《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五·唐明堂樂章》:“葭律肇啟隆冬,蘋藻攸陳饗祭。” 唐 黃滔 《投翰長趙侍郎》詩:“吹成暖景猶葭律,引上纖蘿在嶽松。” 明 朱鼎 《玉鏡台記·賞雪》:“灰飛葭管,新陽漸破嚴寒。” 俞锷 《醉歌行》:“葭管灰飛愁破雲,春魂欲返天猶醺。”參見“ 葭灰 ”。
葭律是中國古代天文曆法中的一個專業術語,特指以葭莩(蘆葦内膜)灰置于律管中測定節氣的方法。其核心原理源于“候氣之法”,即通過觀察不同節氣時律管内灰燼的振動或飛散現象,判斷陰陽之氣的變化規律。該詞由“葭”與“律”複合構成:“葭”指代蘆葦,是制作律管和灰膜的材料;“律”則指古代十二律呂,對應十二個月令的聲律标準。
據《後漢書·律曆志》記載,古人将葭灰裝入不同律管,埋于密室以觀測節氣。例如冬至時,對應黃鐘律管内的灰燼會因地氣上升而飛揚,以此驗證節令更疊。這一方法體現了中國古代“天人感應”的哲學觀,将音律、物候與曆法相結合,成為《禮記·月令》《呂氏春秋·十二紀》等典籍中描述季節物候的重要依據。
“葭律”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葭律”由“葭”和“律”組合而成:
合稱“葭律”即裝有葭莩灰的律管,又稱“葭管”。古人将蘆葦内膜燒成灰(葭莩灰)置于律管中,通過觀察灰的飛動來測定節氣變化,屬于古代天文曆法工具。
“葭律”體現了中國古代“候氣法”的智慧,屬于“十二律呂”體系的一部分。通過自然物候與樂律結合,反映古人對天文、音樂的融合認知。
若需進一步了解“葭”的演變或《蒹葭》詩意,可參考漢典或《詩經》注解。
鞭鞘不一會兒躔結剗鍬兒程李賝賂誕蔓憚惕蹈用丁外艱冬閑兒無常父分貧振窮甘拜下風岣嵝碑故紙含宥鶴骨笛鶴趣賄囑交賬甲頭擊梆絜駕骥服鹽車敬獨精深句絕狼須落頭渌醽冒懵閩關木面雕刻内鍊佞惑配錢片記缥玉切譬氣律清湯寡水輕體窮疾起錢桡詞乳劑商調饍禦殺禋時榮手扭說到家殊器貪着兀突閑神野鬼孝鳥曉語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