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稱“ 葭管 ”。裝有葭莩灰的律管。《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五·唐明堂樂章》:“葭律肇啟隆冬,蘋藻攸陳饗祭。” 唐 黃滔 《投翰長趙侍郎》詩:“吹成暖景猶葭律,引上纖蘿在嶽松。” 明 朱鼎 《玉鏡台記·賞雪》:“灰飛葭管,新陽漸破嚴寒。” 俞锷 《醉歌行》:“葭管灰飛愁破雲,春魂欲返天猶醺。”參見“ 葭灰 ”。
“葭律”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葭律”由“葭”和“律”組合而成:
合稱“葭律”即裝有葭莩灰的律管,又稱“葭管”。古人将蘆葦内膜燒成灰(葭莩灰)置于律管中,通過觀察灰的飛動來測定節氣變化,屬于古代天文曆法工具。
“葭律”體現了中國古代“候氣法”的智慧,屬于“十二律呂”體系的一部分。通過自然物候與樂律結合,反映古人對天文、音樂的融合認知。
若需進一步了解“葭”的演變或《蒹葭》詩意,可參考漢典或《詩經》注解。
《葭律》這個詞源于古代的漢字,具有多層的含義。它既可以指代一種植物,又可以指柳樹。此外,它還可以指代一種古代的音樂曲調。
《葭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艹”和“木”,其中“艹”是草的意思,而“木”表示木頭。根據部首和筆畫,我們可以得到這個詞的拆分結構:“艹”+“水”+“木”。
《葭律》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音樂文化。從漢朝開始,人們就開始使用葭管、竹笛等樂器演奏音樂。而根據古籍記載,葭律是一種古代音樂曲調,常用于宮廷音樂演奏和宴會娛樂,被認為富有民族特色和古典美。
在繁體字中,葭律的寫法是「葭律」,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葭律的寫法有所不同。具體來說,在古代銘文中,葭律的寫法是「草」+「水」+「立」,而在楚字和秦字中,它的寫法則是「艹」+「水」+「木」。
1. 他能夠熟練地演奏葭律,讓人陶醉其中。
2. 這首樂曲采用了古老的葭律調式,帶有濃厚的古韻。
1. 葭管:古代的一種樂器,用葭草做成。
2. 葭竹:指用葭草做成的竹子。
1. 聲律:指音樂中的節奏和韻律。
2. 曲調:指樂曲的音調和音程。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