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僑舊的意思、僑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僑舊的解釋

東晉 南朝 時,北方徙居 江 南的僑人與當地人合稱僑舊。《晉書·桓宣傳》:“ 宣 久在 襄陽 ,綏撫僑舊,甚有稱績。”《宋書·劉康祖傳》:“ 東海 人 徐道期 流寓 廣州 ,無士行,為僑舊所陵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僑舊”的漢語詞典釋義與曆史背景解析

“僑舊”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指代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因戰亂從中原地區遷徙至南方(特别是江南地區)定居的北方世家大族及其後裔。其核心含義可從字義拆分與曆史語境兩方面理解:

  1. 字義解析

    • 僑:本義為“寄居、客居”。《說文解字》釋“僑”為“高也”,段玉裁注引申為“寄也,客也”。在“僑舊”一詞中,“僑”特指因避亂而僑居他鄉。
    • 舊:此處指“舊族”、“故家”,即原有的世家大族。特指那些在北方(中原)擁有悠久曆史、顯赫地位和深厚文化根基的士族門閥。
    • 合義:因此,“僑舊”即指因遷徙而僑居南方的北方舊有世家大族。它強調了兩點:一是其身份為“舊”有的北方高門;二是其現狀為“僑”居南方的狀态。
  2. 曆史背景與特定含義

    • 永嘉之亂與衣冠南渡:西晉末年(永嘉年間,307-313年),北方匈奴等少數民族入侵,爆發“永嘉之亂”,導緻西晉滅亡。大量北方漢人,尤其是以王、謝、袁、蕭等為代表的高級士族(舊族),為躲避戰亂,紛紛舉族南遷,史稱“衣冠南渡”。
    • 僑置州郡與身份标識:東晉及南朝政權為了安置這些南遷的北方大族,并維系其原有的郡望門第(這是其社會地位和政治特權的基礎),在南方設置了大量與北方原籍地同名的州、郡、縣,稱為“僑州”、“僑郡”、“僑縣”。這些南遷的北方大族及其後代,就被稱為“僑人”或“僑舊”。
    • 與“吳姓”的區别:“僑舊”特指從北方遷來的士族。與之相對的是南方本地原有的世家大族,被稱為“吳姓”(或“江南土著”)。僑舊與吳姓之間在政治、社會地位上存在競争與合作,共同構成了南朝士族社會的主體。
  3. 文獻例證與用法

    • 該詞主要見于記載魏晉南北朝曆史的史籍中。
    • 例如《宋書·卷九十五·索虜傳》中提到朝廷政策:“昔歲僑舊,多不緝甯。”意指往年對僑居的北方舊族安撫不夠。
    • 《南史·卷八十·賊臣傳·侯景傳》記載侯景請求與王、謝大族通婚,梁武帝回答:“王謝門高非偶,可于朱張以下訪之。”這反映了僑舊(如王、謝)門第之高,連皇帝都認為侯景不配與之聯姻。
    • 南朝梁沈約《郊居賦》亦有“僑舊”一詞的使用。

“僑舊”是一個曆史專有名詞,指代魏晉南北朝時期(特别是東晉南朝)因永嘉之亂等戰亂從中原地區遷徙并僑居在南方的北方原有的世家大族及其子孫後代。它深刻反映了當時特殊的人口遷徙現象(衣冠南渡)、政權安置政策(僑置州郡)以及門閥士族社會的特點(僑舊與吳姓的區分)。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僑舊”是東晉南朝時期的曆史術語,指北方南遷的僑民與江南本地居民的合稱。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該詞由“僑”(僑居南方的北方移民)和“舊”(江南原住民)組合而成,反映當時南北人口融合的社會結構。

  2. 曆史背景
    西晉滅亡後,北方士族為躲避戰亂大規模南遷(史稱“衣冠南渡”),形成“僑人”群體,與江南本土居民共同構成“僑舊”這一特殊社會分類。

  3. 文獻例證

    • 《晉書·桓宣傳》記載桓宣在襄陽“綏撫僑舊”,體現官府對兩類群體的治理。
    • 《宋書·劉康祖傳》提到北方移民徐道期在廣州被“僑舊所陵侮”,反映雙方矛盾。
  4. 社會意義
    這一概念揭示了東晉南朝時期人口流動引發的身份認同問題,以及南北文化、經濟融合過程中的複雜關系。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多部史書記載,但需注意相關網頁(1-6)均為低權威性來源,深入研究建議查閱《晉書》《宋書》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安徽不來梅彩花超倫轶羣呈本池魚林木大練當堂單簡到的丢三忘四耳目心腹兒童節富農幹幹脆脆含韫蹇運交脣嚼舌嚼黃嬌慵矯直祭祖軍齡抗想課勵空緣瀝誠流芳巒岡麥曲敏辨排調盤鴉撇欠平足青蓋耆宿驅騁去路趨跄冉冉删割沙塞食餌收齒淑亮搜刮素退獺褐逃戶天漢挑剔桐花鳳同泰寺投讬徒維武梁祠畫像夏季亵昵蟹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