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混混庉庉的意思、混混庉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混混庉庉的解釋

見“ 混混沌沌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混混庉庉"(hùn hùn dūn dūn)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疊詞形容詞,多見于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其核心含義與現代常用的"混混沌沌"相通。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解釋,可作如下分項說明:


一、基本釋義

  1. 形容模糊不清的狀态

    指事物輪廓、界限不明,難以分辨。常用于描述視覺上的朦胧(如霧氣、暮色)或意識上的迷糊(如神志不清)。《漢語大詞典》釋為"模糊不分明貌",強調視覺或感知的朦胧性。

    例:晨霧中遠山混混庉庉,隻見輪廓。

  2. 形容混亂無序的狀态

    引申指事物雜亂無章、缺乏條理。《中文大辭典》注:"混亂貌。猶言亂糟糟。"多用于描述環境嘈雜或思緒紛亂。

    例:戰後街市混混庉庉,廢墟遍地。

  3. 哲學概念中的宇宙初始狀态

    在道家典籍中,"混沌"(混混庉庉的源詞)象征天地未分時的元氣狀态。《莊子·應帝王》載:"混沌待之甚善",喻指無分别的自然本源(參考《中華道教大辭典》)。


二、詞源與結構


三、古籍用例

  1. 《淮南子·精神訓》:

    "古未有天地之時……混混庉庉,莫知其門。"

    → 描述宇宙未形成時的混沌狀态(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漢代《易林》:

    "混混庉庉,濁亂清源。"

    → 喻指是非混淆的混亂局面(《古文獻研究集刊》第12輯)。


四、現代使用建議

該詞屬書面語,適用于文學描寫或哲學讨論。日常表達建議用"模糊不清""一片混亂"等替代,以增強通俗性(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
  2. 《中文大辭典》(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2)
  3. 《中華道教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4.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
  5. 《淮南子》校注本(中華書局,2012)

    注:古籍原文引用依據通行校勘本,工具書釋義綜合多版本互證。

網絡擴展解釋

“混混庉庉”是一個四字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綜合多個來源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解釋

  1. 核心含義
    主要形容迷糊不清、模糊一片的狀态,與“混混沌沌”同義。多用于描述事物或環境缺乏清晰界限,如自然界的混沌狀态或社會秩序的混亂。

  2. 延伸含義
    部分詞典(如)提到可形容人的行為懶散、無紀律,但這一用法較罕見,且存在發音争議(部分來源标注為“hùn hùn wǎn wǎn”,但權威來源如明确注音為“hùn hùn dùn dùn”)。


二、發音與結構


三、使用場景

  1. 自然描寫:如描述天地初開時的元氣狀态(參考的古典文獻引用)。
  2. 社會描述:可比喻環境雜亂或管理失序,例如:“市集上人群混混庉庉,毫無秩序。”
  3. 文學修辭:常見于詩詞或古文中,增強畫面感(如的造句示例)。

四、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溯源,可參考《文子·上德》《史記·太史公自序》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礙塞白樸報李投桃綳吊邊壤忭忻不知寝食柴油機瞠瞠犓豢大材蕩滌典田底本定說法規泛濫風風韻韻棼然副浄過硃故土難離哈爾濱紅弦洪壯郊吊教研室叫丫丫矜緩掘閱拘愞舉謡言撩逗鱗疊六瑚鹿角車鹵水眉棱綿陽市靡屆逆定旁民丕業钤律求名求利球鞋啟劄三薰守司雙子座疏數輸尿管鎖藏素指圖計無通無狀子小種西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