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守節,守貞。《詩·鄘風·柏舟序》:“ 衛 世子 共伯 早死,其妻守義,父母欲奪而嫁之,誓而弗許。” 孔穎達 疏:“夫死不嫁,是夫妻之義也。” 宋 陳亮 《喻夫人王氏改葬墓志銘》:“ 夏卿 四子。次子 大方 早夭,其孤 遐老 又夭,婦 陳氏 守義不去,以 檜老 為嗣。”
(2).堅守道義。《史記·蒙恬列傳》:“今臣将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唐 韓愈 《答胡生書》:“生遠客,懷道守義,非其人不交,得無病乎!” 清 孫鼎臣 《與郭筠仙書》:“自兵興以來,賊蹂躪半天下。守土之吏,行間之士,與夫團結鄉兵,州縣之豪儁,下至匹夫匹婦,執節守義,臨難不苟免者,所在而是。”
“守義”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守貞
指女性在丈夫去世後堅守節操、不改嫁的行為。這一用法源自《詩經·鄘風·柏舟序》中衛國世子共伯之妻的故事,其父母欲令其改嫁,但她誓死不從。
例句:宋代陳亮《喻夫人王氏改葬墓志銘》中記載,陳氏在丈夫與兒子相繼去世後仍“守義不去”,展現了傳統倫理中的貞節觀。
堅守道義
指在困境、誘惑或壓力下堅持正義原則,體現正直、勇敢的品格。如《史記·蒙恬列傳》中,蒙恬雖被囚禁仍“守義不叛”,強調對道義的忠誠。
古代語境:
早期多指女性守貞,如《詩經》典故;後擴展至男性堅守道義,如唐代韓愈《答胡生書》中“懷道守義”形容士人品格。
現代用法:
更側重“堅守道義”的廣義内涵,適用于贊美個人在逆境中保持正直的行為,例如:“他面對賄賂仍守義拒之,令人敬佩”。
通過不同曆史文獻和語境,“守義”從傳統倫理概念逐漸演變為更具普適性的道德準則,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對個人操守的重視。
守義是指遵循正義的原則,堅持道義和道德的行為準則。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宀、寸、義三個部首,總共有十一畫。守義一詞源自于漢語,是一種中文詞彙。
守義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比如《史記·滑稽列傳》:“範蠡見子胥曰:‘秦敗趙圍,圍如将夜得解。如秦氏之守義固亦如此乎?’”後來,守義的概念被廣泛運用于社會、法律、道德等領域。在演變過程中,守義一詞沒有出現太大改變,保持着其原始的含義。
在繁體中文中,守義的寫法為「守義」。相較于簡體字,繁體字在結構上更為複雜,但其字形保留了更多的曆史特色。不同的漢字書寫形式在不同地區和使用場合有所差異。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守義為例,古代漢字的寫法為「守義」,字形更為繁複,用筆也更有變化。古代漢字的演變是一個複雜而有趣的過程,可以通過研究了解到漢字的曆史。
1. 他守義不受賄賂,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 2.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守義,不能為了個人利益而背離正義。 3. 張三在關鍵時刻守義,為大家保護了公平和正義。
組詞:守信、守法、守紀、義氣
近義詞:遵義、持義、守正、守規
反義詞:失義、放義、背義、違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