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守義的意思、守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守義的解釋

(1).猶守節,守貞。《詩·鄘風·柏舟序》:“ 衛 世子 共伯 早死,其妻守義,父母欲奪而嫁之,誓而弗許。” 孔穎達 疏:“夫死不嫁,是夫妻之義也。” 宋 陳亮 《喻夫人王氏改葬墓志銘》:“ 夏卿 四子。次子 大方 早夭,其孤 遐老 又夭,婦 陳氏 守義不去,以 檜老 為嗣。”

(2).堅守道義。《史記·蒙恬列傳》:“今臣将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唐 韓愈 《答胡生書》:“生遠客,懷道守義,非其人不交,得無病乎!” 清 孫鼎臣 《與郭筠仙書》:“自兵興以來,賊蹂躪半天下。守土之吏,行間之士,與夫團結鄉兵,州縣之豪儁,下至匹夫匹婦,執節守義,臨難不苟免者,所在而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守義"是由"守"與"義"構成的複合詞,在漢語體系中具有深厚的倫理内涵。《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其定義為"恪守道義,保持節操",強調道德規範的堅守與踐行。該詞最早見于《荀子·不苟》"君子養心莫善于誠,至誠則無他事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指通過堅守仁義來修身養性。

從構詞法分析,"守"的本義是官吏的職責,《說文解字》釋為"守官也",引申為持守、遵循;"義"在甲骨文中作"羊我"結構,《禮記·中庸》解為"義者宜也",指合宜的道德準則。二字組合後形成偏正結構,核心語義聚焦于道德規範的持續性遵守。

古代文獻中,"守義"常與具體行為範式關聯。《後漢書·列女傳》記載樂羊子妻"夫子積學,當'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乎?"的典故,正是通過織布比喻闡釋守義需要持之以恒的實踐。現代用法延續了這一核心内涵,既可用于描述個人品德,如"守義之士",也可指代集體操守,如"民族守義精神"。

該詞的近義系統包含"持節""守節"等詞,反義系統則有"背信""棄義"等表達。在語義演變過程中,原指封建禮教的部分内涵已被揚棄,但其"堅守正道"的核心價值仍活躍于當代漢語,常見于表彰道德楷模的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守義”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含義

  1. 守貞
    指女性在丈夫去世後堅守節操、不改嫁的行為。這一用法源自《詩經·鄘風·柏舟序》中衛國世子共伯之妻的故事,其父母欲令其改嫁,但她誓死不從。
    例句:宋代陳亮《喻夫人王氏改葬墓志銘》中記載,陳氏在丈夫與兒子相繼去世後仍“守義不去”,展現了傳統倫理中的貞節觀。

  2. 堅守道義
    指在困境、誘惑或壓力下堅持正義原則,體現正直、勇敢的品格。如《史記·蒙恬列傳》中,蒙恬雖被囚禁仍“守義不叛”,強調對道義的忠誠。


二、曆史演變與使用場景


三、字義分解

通過不同曆史文獻和語境,“守義”從傳統倫理概念逐漸演變為更具普適性的道德準則,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對個人操守的重視。

别人正在浏覽...

杯池跰跰赪柯車下李蚩然埫塎傳襲翠茸撮抄雕桐定銷谛聽方廉菲林焚林而狩浮龍改革者隔生管弦骨架谷類作物橫口焦尾靶跻峰造極急腳信矜吝禁帑楛菀蠟塌練色烈夏理屈詞窮離心力蠻語茅山幕廳木象難耐拗攏女仞抛梁陪妾喬怯棄捐傾耳情甘濟跄讓爵三大發明沙鳥受律霜災水裩體二挺切通渎違抗五花殺馬小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