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順應事物固有的規律而運動。語本《易·豫》:“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 漢 蔡邕 《漢太尉楊公碑》:“及至太尉,四時順動,三光耀潤,羣生豐遂,太和交薄。” 北周 庾信 《賀新年表》:“臣等言:臣聞天地順動,則雷出為豫。”後多指帝王車駕應時而動。 南朝 宋 顔延之 《應诏觀北湖田收》詩:“帝暉膺順動,清蹕巡廣廛。” 唐 錢起 《奉和聖制登會昌山應制》詩:“六龍多順動,四海正雍熙。”《續資治通鑒·宋真宗景德元年》:“必若戎輅親行,宜且駐蹕 澶淵 。但郛郭非廣,久聚大衆,深恐不易。況冬候猶遠,順動之事,更望徐圖。”
“順動”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指順應事物固有規律而運動。核心思想源于《周易》哲學,強調遵循自然法則或社會規律行事,如《易·豫》所言:“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
特指帝王車駕應天時而動,如《續資治通鑒》記載宋真宗時期關于帝王出行的讨論:“順動之事,更望徐圖”,體現古代“天人感應”的政治哲學。
該詞蘊含的“遵循客觀規律”思想,至今仍適用于強調可持續發展、生态保護等現代議題,體現中華文化“道法自然”的智慧傳承。
順動是一個以漢字表示的詞語,它包含兩個部分:部首"頁"和部首"動"。在進一步拆分的筆畫上,"頁"部分有五畫,而"動"部分有八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一些不同。在古時候,"頁"部分是以"面"字的形狀出現的,而"動"部分是以"立"字的形狀出現的。這些形狀在經過演變後,逐漸變成了現在所用的"頁"和"動"的形式。
在繁體字中,順動被寫成"順動"。雖然在簡化字改革中,中國大陸使用了簡化字,但台灣和香港等地區還保留了繁體字的使用。
順動可以用來概括一種順暢并且連貫的運動或行動狀态。比喻事物在進行中自然而然,沒有障礙或阻礙。例如,我們可以說"他一順動就完成了作業",意思是他很快地完成了作業而且沒有任何困難。
與順動相關的詞彙有很多。例如,順流、順應、順利等,它們都表示某事順利地進行或發展。反義詞可以是"逆動",表示反方向運動或行動。例如,一個人逆動地行走,意味着他朝相反的方向走。
組詞方面,可以與順動搭配的有很多詞彙。例如,順動觀念、順動能力、順動發展等,都表示從順動的角度來看某種觀點、能力或發展。
總之,順動是一個表示順暢、連貫運動或行動狀态的詞語。它由"頁"和"動"兩個部首組成,拆分部首的筆畫分别是五畫和八畫。這個詞源于古代漢字演變的形态,并且在繁體字中被寫作"順動"。與順動相關的詞彙有很多,包括順流、順應、順利等。反義詞可以是"逆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