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更。 洪深 《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下篇四:“若幹簡單的調子,如和尚放焰口時的擂鼓,如從前 北平 深夜敲更的梆點,極少‘音高’與‘音質’的變化,幾乎全靠節奏組成。”
“敲更”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夜間報時和防火提醒的習俗,主要由更夫執行。以下是詳細解釋:
“敲更”指更夫在夜間敲擊竹筒、木梆等器具,通過聲音和喊話提示時間及防火安全,常見于古代城鎮。其名稱來源于“敲擊”動作與“更點”(夜間時段劃分)的結合。
器具與聲音
更夫使用竹筒或木梆發出“笃笃”聲,配合喊話如“寒冬臘月,火燭小心”,兼具報時與警示功能。
時間節點
通常在晚上七時(一更天)開始敲更,每隔兩小時一次,直至五更結束。
特殊場景
春節期間尤為頻繁,因冬季幹燥易引發火災,敲更成為防火的重要措施。
文學作品中常出現敲更場景,例如《紅樓夢》裡賈寶玉落魄後敲更的情節,洪深戲劇中也用梆點聲營造氛圍。
如需了解更詳細的民俗背景或曆史演變,可參考、3、6等來源。
敲更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夜晚敲響鐘鼓,表明更替時間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敲(組詞部首手+方法七筆)更(單字部首艸+組詞部首二+筆畫七)。
來源:敲更一詞源于古代宮廷和僧侶的夜間巡查,他們會敲響鐘鼓來表示更替時間,告訴人們該休息或起床。這個習慣逐漸被民間所仿效,因此敲更一詞廣泛流傳開來。
繁體:敲更在繁體字中寫作「敲更」,保留了和簡體字相同的部首和筆畫。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敲更的「敲」字由從上到下的豎筆和橫筆構成,而「更」字由上方的橫筆、兩個豎筆和下方的橫筆組合而成。
例句:1. 每天晚上九點,廟裡的和尚都會敲更示意熄燈。2. 他負責敲更的任務,準時敲響鐘聲。
組詞:敲響、敲門、敲打、敲擊。
近義詞:敲鐘、打更。
反義詞:不敲、不更。
【别人正在浏覽】